广西新闻网 > 图片频道 > 高清图集 > 正文

年销数百万把,30多项实用专利!小团扇里的大世界

2024年01月28日 06:59 来源:当代广西网 编辑:王建伟

初涉团扇,黄硕夫刚过而立之年,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年逾古稀的他谈起团扇便滔滔不绝。当初曾有人笑话说,一把小小扇子,能有多大名堂?然而,黄硕夫却以精益求精的匠心,传承优秀传统,不断探索创新,用每年数百万把团扇的销量,用30多项实用专利发明,用带动群众灵活就业的实践,鲜活地告诉人们,小团扇有大世界,小团扇有大名堂。

用心经营,小团扇开辟大市场

20世纪90年代黄硕夫的祖父是广西博白的芒编乡村工匠。他的外公是桂林的文房四宝与白铁工匠,且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偶尔也制作传统团扇题字题诗与朋友互乐。黄硕夫4岁就跟着外公学写毛笔字,记忆中,小手板不知被要求严格的外公用戒尺打红过多少回。在耳濡目染下,黄硕夫上幼儿园不久,就做成了平生第一把“团扇”,送给小伙伴。

黄硕夫高中毕业后参加“文革”前最后一次高考,阴差阳错没有考上。后来进工厂当工人,考进桂林市工艺美术总公司,通过自学英语考上一所外国语学院,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入学就读。

他两次与大学失之交臂,中国因此少了一个大学生,而桂林则多了一位民间工艺大师和工艺美术大师。

初,黄硕夫两口子脱离国营单位,与人合股开办了一家工艺美术公司,主要从事芒编、竹编等外贸工艺品内销业务。业务一度红红火火,产品销往除新疆、内蒙古、西藏之外的全国省区。

当时桂林旅游市场正处牛市,国内外游客蜂拥而至,各类书画美术工艺品特别畅销。黄硕夫在苏杭一带工艺扇的启发下,开始盯上传统团扇。

有人说,一把小小的扇子,卖不了几个钱,你黄硕夫书法那么好,一幅字能卖上几百上千元,何必费力折腾。

黄硕夫笑而不语。

桂林“两江四湖”刚完工,观光游客络绎不绝。运营公司主打旅游文化牌,看上了黄硕夫开发的桂林山水旅游剖丝团扇,一下订单就是几十万把。

在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组织的漓江游客纪念品招标会上,黄硕夫信心十足,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家旅游纪念品公司角逐,一举中标。

船到阳朔,大批游客弃船登岸,人手一把桂林山水团扇,场面蔚为壮观。

连续6年,黄硕夫开发的桂林山水旅游剖丝团扇在游客的带动下,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业绩最好的一年卖了100万把。

但是团扇利润微薄,有一年,每把团扇的利润甚至在正负0.1元间波动。

有股东提出退出,有同行嘲讽如此廉价甚至亏本,怎能称得上工艺品?

黄硕夫摇摇头——莫看团扇小,莫笑利润薄,一把哪怕只赚一两毛甚至几分钱,那就等于赚大发了。这些游客来自四面八方,扇子有桂林山水,游客一般舍不得丢掉,带到四面八方,我们省了做广告的钱啊!

在签订合同时,黄硕夫全力争取书画作者和制作厂家署名的权益,为的就是开拓更长远、更广阔的市场。

事实证明黄硕夫实有远见。

北京故宫采购员找上门来下订单,也是拿出一把漓江游船赠送的桂林山水团扇。

于是,每天下午4点左右,黄硕夫的集扇斋里快递车辆一辆接一辆成为常态:每年300万把团扇销往全国各地,远销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从2006年开始,他们的产品在一年一度的全国文房四宝交易会上大受欢迎,除了现场销售几十箱,还能签订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订单,都是习以为常的事。黄硕夫的夫人李娜说起参加过的各种展会,就像是到邻近城镇去赶集一样稀松平常。

推陈出新,小团扇勇闯大世界

从爱上团扇开始,黄硕夫就一直走在创新路上。

传统剖丝团扇的制作,基本上都是手工完成。尤其是剖竹丝要求很高,一不留神就剖断一根,而只要断一根竹丝,整根原材料就废了,在剖丝过程中伤到手指头更是常事。企业开办初期,看到工资比其他企业高一大截,人们蜂拥而至。可是大多数人进厂不到三天,纷纷要求离开,原因就是手工剖丝这一环节太折腾人。

团扇的部分制作工艺。作者供图

由于对手工依赖程度高,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每天只能制作十来把团扇,加上剖丝团扇所用的圆竹有严格的地域要求,不利于大规模生产。那时黄硕夫与他的伙伴们,既希望接到大订单,又怕接到大订单。因为接到大订单,意味着不分昼夜加班,意味着四处找人帮忙。

经过反复摸索,黄硕夫与女儿黄可人独创了插丝团扇工艺。这一工艺既保留了团扇制作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又大大提高了加工制作过程中的机械使用率,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了推动这一工艺走向成熟,年轻时当过工人、接触过机械设备的黄硕夫研发了十多种插丝团扇加工设备,大到压床,小到各类磨具,都是他一笔一划画出来,找人定制加工而成。

有了扎实的插丝团扇工艺作支撑,团扇的扇形、扇面材料的选用,就有了更多的出新空间,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目前,黄硕夫团队拥有的关于团扇的发明专利达30多种,研发的团扇产品有200多种,能够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地适应市场需求。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东盟手工艺品促进和发展协会,在东南亚施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项目。黄硕夫将创新研发的团扇产品送去参评,其中“剖丝苗绣团扇”“剖丝扎染团扇”“插丝蜡染团扇”三件作品,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2013年春末夏初,他怀着满心的喜悦,从北京捧回了证书。

同年6月的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报家门后说要买两把团扇送人。黄硕夫很干脆:“就两把扇子而已,送你们好啦!”可对方一定要付钱买。黄硕夫问对方,开发票购买单位如何写?对方回答得很爽快:“就写联合国!”黄硕夫愣了一下:不是开国际玩笑吧,联合国要买我的扇子?“没错,购买扇子单位就开联合国。”对方很确定地说,并且把收货地址发了过来。

黄硕夫以为对方只是开玩笑,并未把此事放在心上。

一个星期后,那个电话又打过来了。对方告诉黄硕夫,团扇款已按账号转了,同时发了一张照片过来,嘱咐打开电脑看看。

打开电脑一看,大家的眼睛几乎直了: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站在一张圆桌边笑容可掬,而他手上拿着的正是黄硕夫团队制作的剖丝苗绣团扇。

目前这张照片被放大张挂在团扇文化展示馆的醒目位置。与它放在一起的,还有世界足球明星罗纳尔多坐在一张桌子前把玩团扇的照片。

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分会,通报了2021—20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结果,中国有9件作品获得认证。其中,两件作品是桂林圆竹剖丝团扇技艺传承人黄硕夫、黄可人父女制作的鱼骨式壮锦团扇和三子团扇。

这项认证每两年举办一次。获得认证的产品,必须全部满足杰出、真实、创新、适销、环保五大要求。2012年迄今,我国获此项认证的手工艺品一共142件,黄硕夫、黄可人父女研发制作的9件团扇产品获此殊荣。

传承文化,小团扇蕴含大能量

在黄硕夫眼中,团扇发展到今天,更多的就是一种文化载体。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来说,小团扇蕴含着大能量。

他说,古人最初将团扇作为遮阳、避雨、挡风沙的工具,后来用于驱走溽热、扇来清凉,慢慢地发展为身份、文化地位的点缀,到今天,团扇的生活适用性越来越减少,而文化承载性越来越多。

他举了最近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的三子团扇为例。所谓三子,即中华文化的三杰——造纸术是中国的文化杰作,筷子是中华民族独创的食具,扇子是中华文明的元素之一。

三子团扇的扇柄用传统的筷子做成,而且贯穿整把扇子。扇面采用的宣纸是中国书画专用纸张,而空白彩色宣纸作为扇面材料,不仅提升了团扇的文化分量,也给持扇人提供了题字绘画的空间。

单从扇柄而言,其文化承载就颇有讲究。空心圆竹寓意有节、虚心、正直,罗汉竹与佛教文化驱邪除恶关联,斑竹与舜帝与娥皇女英的传说有关,紫竹则与观音菩萨相连象征如意吉祥等。

黄硕夫非常感谢小时候外公的严格要求。小时候背过的古诗词,如今依然张口就来;小时候练就的毛笔字,曾经在他最困难时,让他能够在桂林市工人文化宫担任夜校老师或者写字卖钱,从而养家糊口;而所有这些从小奠定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因子,成为他孜孜不倦执着追求团扇文化最强劲的原动力。

单纯的纸扇面,不断增添新伙伴。苗绣扇面,带着厚重的原生文化因素,给人淳朴典雅的艺术享受;扎染、蜡染是湘西、黔东南一带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元素,以此作为扇面,远古之风扑面而来;剪纸艺术、树叶雕塑、秸秆画等诸多文化元素纷纷进入扇面,让团扇的扇面丰富多彩起来。壮锦、绣球和铜鼓这三样壮族文化的符号,经过黄硕夫的巧妙构思,也进入了团扇当中。铜鼓以插丝的扇圈样式出现,壮锦作扇面,绣球是扇坠。在集扇斋的扇文化陈列室里,类似的作品琳琅满目。

说起集扇斋这个名字,黄硕夫有几分自豪。汉语拼音里,扇、善同音,集、积也同音。集扇,表达集中华扇文化之大成的毕生追求,积善,则传递出济困扶贫、积善成德的企业文化精神。

只要有机会,黄硕夫都会给来客或者研学的学生题写扇面。黄硕夫经常题写“积善成德”“从善如流”“上善若水”等内容,有时也带点谐趣,题上“扇斋善哉”“集扇积善”字样。

人民日报新媒体拍摄制作了名为“非一般非遗”的系列短视频,其中一集专门介绍黄硕夫、黄可人父女对桂林剖丝团扇的传承与创新。这一集视频,从寻找在扇面上画《山海经》中记载的古兽“类”的画家切入。这个画家,就是黄硕夫的女儿黄可人。

黄可人大学读的是中文专业,毕业在外历练几年后,回到父亲身边,一同在发扬传承中华团扇文化的道路上打拼。由于自幼受父母影响,她在这方面很有灵性,自学了设计、绘画等技艺,并很快上手,担任了集扇斋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在产品设计、市场销售上独当一面。

女儿的加入让黄硕夫的压力陡然减轻。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团扇文化的传播推广上。

黄硕夫对于自己开发的名片式团扇有点小得意,他说这个创意以DIY的形式,将团扇做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带回家自己做的大众化产品,颇受市场欢迎。购买者可以按照提示动手组装,不仅练手,更是练脑。同时,每把小团扇的扇面上,还印制了国学内容,或者根据定制者要求的其他健康正面内容,这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与熏陶。

在创新驱动下,小小团扇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元素日益丰富,它入选了北京故宫举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被在收藏扇子方面可与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媲美的中国刀剪剑、伞、扇博物馆收藏。

新落成的集扇斋大楼里,二层为陈列大厅,这里展示着200多种团扇产品,从低端到高端,从小到两个手指大的书签名片式团扇到一人高的标志性宣传团扇,可以说应有尽有。每逢有人来访,黄硕夫便详细介绍中国团扇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讲解各类团扇的制作与精妙之处,宣讲小团扇承载的大文化。在这里,黄硕夫和他的团队给广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的泰国学生、马来西亚学生团等上过体验课,传授团扇制作技艺;桂林市很多单位和文化团体也喜欢来此开展文化或者团队建设活动。

振兴乡村,小团扇产生大辐射

上世纪90年代初,黄硕夫与伙伴们买下了灵川县定江镇路西村与莲花塘村之间的一片荒地,建起厂房,开启了团扇之路。

当时,路西村特别穷。胡军花听说黄硕夫的厂子招工,第一个跑来报名,并且咬牙通过了传统剖丝团扇制作技艺的各项考验,很快成长为一名熟练的技术工。“有人吃不了苦干不到3天就跑了,你为什么不跑呢?”笔者问。胡军花笑着说,与贫穷相比,剖竹丝那点苦算什么。一晃20多年,胡军花如今当了主管,负责装箱前的检验。“如果不是来这里做工,我成不了村里最先摆脱贫困的人!”胡军花十分感慨。

集扇斋生产车间的固定工人,最少也有10年工龄了。他们当中有的来自定江镇,还有的来自博白、龙胜、兴安等区内各地。

工人们正在制作团扇。阳成斌供图

随着订单量的激增,厂里的固定工人显然满足不了需求。于是集扇斋将零配件发放给外包加工户,他们利用居家的空闲时间,或是开店摆摊的间隙,组装成半成品,再送回厂里完成最后工序。

近20年来,集扇斋通过代加工这种灵活的就业方式,助力群众摆脱贫困、振兴乡村。最多的时候,代加工的农户达200多户,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1万元以上。

团扇创新加入的苗绣元素,出自贵州苗族绣娘;扎染蜡染则是黔东南和湘西一带民间染印工艺……集扇斋的团扇产品从桂林辐射至全国乃至海外,随着团扇的俏销,为他们提供原材料的广大群众,同样享受到源源不断的红利。

作为一家文化创意企业,如果单用经济效益来考量社会效果,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助力乡村振兴,更多的是在文化的传播上。这是黄硕夫与夫人李娜,还有女儿黄可人共同的心声。

从2018年开始,乘着广西“非遗进校园”的东风,黄硕夫将团扇文化带进了桂林市区和灵川县的一些中小学校。桂林市南溪山小学专门开辟团扇作坊室,将桂林团扇制作工艺的传授练习作为校本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全校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能听4节黄硕夫团队传授的团扇课。此外,桂林市西山小学、乐群小学,灵川县城关一小、三小、一中、职中等学校,都特邀黄硕夫团队专门开设团扇制作技艺课程。2023年春季学期,灵川县定江镇中心校特地将团扇制作技艺作为开学第一课。

虽然很忙,但是黄硕夫乐此不疲。他说,能为乡村文化振兴出一份力,这是荣耀;让团扇文化走进更多的人心中,更是他一直的心愿。

2023年4月,全国(广西试点)乡村工匠(米粉师傅)职业技能赛在古灵渠之畔举行。期间举办的乡村工匠座谈会上,桂林集扇斋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广西民间工艺大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桂林圆竹剖丝团扇技艺传承人黄硕夫自信地表示,要更好的传承团扇传统技艺,让小小团扇闯出更大的世界,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2024年1月10日,在集扇斋生产车间,胡军花等人正在仔细检验即将装箱发货的一批团扇。她介绍,2023年以来,发货频率日益密集,特别是进入3月以后,几乎每天都是多品种、多批次发往全国各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