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是"道行谦恭、福惠之城"。《恭城赋》曰:"五岭之南,有宝地焉。隋末置县,大号恭城。斯地也,形胜若乾坤八卦,江流分阴阳太极。山状凤凰,翼垂东南;关名龙虎,雄峙湘桂。"
第八节 可持续发展之中国道路展望
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数中华优秀儿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始终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中国道路。
一、中国道路的开启
从19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初,李鸿章、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人把学习欧美国家经验看作挽救中国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先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推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策,推行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失败后,一些革命派人士看到中国社会制度的缺陷,模仿欧美搞民主共和制。但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共和革命”没有建立起民主共和国。在辛亥革命尝试西方民主共和制度失败之后,一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接受了《共产党宣言》的思想,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中国转向“以俄为师”,照搬苏俄经验,走俄国人的路,按照苏共的革命经验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发动工农运动,以国共合作的方式发动大革命。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于 1927 年到 1928 年间进行了以攻打城市为目的的武装起义。在武装起义遭到严重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中国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二、中国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既没有治理一个大国的经验,又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的经验指导。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只能以苏联为榜样进行探索。苏联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在短时间里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但很快暴露出致命的缺陷。弊端主要是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主要体现在所有制方面追求经济成分国有的单一化,个体、私营经济消失殆尽。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国家机构的计划管理与行政命令,成了推动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因,劳动集体和个人失去了应有的能动性。政治上高度集权,主要表现为国家权力过大、过于集中,严重抑制了广大人民的政治自主性。
苏联模式的局限性以及严重的“左”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初期遭受了严重挫折。这些挫折使许多领导人越来越认识到计划经济的问题,开始重新审视苏联模式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转换国家建设方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中国道路的创新
新中国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遭受的挫折和经验教训深刻教育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认识到以单一公有制和行政管理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不仅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而且导致了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危机。
邓小平做出了时代判断:“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有步骤、有计划地恢复和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国民经济,标志着开启了中国道路的新探索。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在他看来,“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用,就可以利用”。他一再强调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结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迅速改变生活贫困的迫切愿望,特别是睁开眼看世界后发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正在拉大的巨大压力,成为 1978 年以后中国突破传统思想束缚、推动改革开放的最大动力。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破了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这三个过去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石的理论束缚和发展模式,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带有根本性的创新。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有效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不断解决新难题和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时代,也成就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在人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的同时,阶层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经济发展了、商品短缺问题解决了,但人的思想问题变得复杂了、混乱了,许多人丢掉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信“私”不信“公”了,信“钱”不信“德”了,社会公正、社会道德出现了滑坡,我国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是社会文化发展状况都面临不可持续的局面。
四、中国道路的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中国道路的创新性探索,解决了一些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作为中国道路的指导思想。
(一)根本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乎国家前途、关乎民族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二)核心理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开篇就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整份报告中,“人民”一词反复出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成为核心理念和实践要求,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个方面的灵魂。
(三)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要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走战略:一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历史方位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五)基本方略
一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三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五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六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七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八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九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
十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十一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十二是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十三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十四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六)贯彻落实
基本方略涵盖面广、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两大抓手切入,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才能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有着内在的思维逻辑和辩证统一关系,构成一个不可分割、互相依赖、互相支撑的有机统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也是其他“三个全面”的目标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和政治保证。
三是发挥党员干部作用。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从历史上看,干部有“以上率下”的作用,群众有“以吏为师”的习惯。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基本方略,必须抓住干部这个关键,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使干部发挥关键的引领和榜样作用。必须在干部思想观念上下功夫,使其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服务人民、组织人民、依靠人民,忠实信仰人民;必须在干部工作作风上下功夫,营造实事求是、创新包容的干事创业氛围,打造务实、干净、担当、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必须在干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千忙万忙,不落实,都是白忙”,用制度规矩引导干部的实际工作,保障和推动工作落实。
五、中国道路的展望
鲁迅说得好:“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世界上本来也没有“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条新时代的中国道路是在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 170 多年的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中华文明5 000 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独特的文化传承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它创造性地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使中国传统治国智慧穿越历史的星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哲理之光。
中国人民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踏实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说,共产主义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如果我们把“每个人”换成“私”,把“一切人”换成“公”,那么这句话就变成“私”的自由发展是“公”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主义理想就形象起来。在追求共产主义的路上,我们曾经过分强调了“公”的利益,忽视了合理、正当的“私”的利益,造成了失衡。当人们开始矫正这一做法时,相当多的人走向了另一极端,过分强调“私”的价值实现,而忽略了“公”的追求,又造成了失衡。
我们用了几十年的艰辛探索,才明白这个道理。新中国成立30多年时,中国人简单地把“私”当成了万恶之源,“狠批私字一闪念”,准备彻底消灭它,结果整个国家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后的30多年,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的钟摆又摆到了“私”的极端,中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克服了短缺经济,激发了市场活力,但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却大肆横行,整个社会陷入了道德崩溃的边缘。《生命藏在量子中》揭示:合作才是生命的重要内涵,从量子生命诞生到生命体,合作的精神始终在主导生命的进化。中国社会需要真正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在这关键时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了中国道路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公”和“私”将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点。“公”和“私”的辩证统一,理应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信仰、信仰人民,更能体现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最高价值。信仰人民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高度吻合的,是现实的、落地的、触手可及的,立足“信仰人民”、引领“人民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每迈进一步,我们也就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目标前进了一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始终是中国人心中永不熄灭的指路明灯。站在21世纪新时代的起点上极目远眺,在世界的地平线上,新时代的曙光隐约可见。法国伟大的政治学家托克维尔曾说,“小国的目标是国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国则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我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走向复兴的中国与世界携手前行,必将谱写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必将开辟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