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模式

恭城是"道行谦恭、福惠之城"。《恭城赋》曰:"五岭之南,有宝地焉。隋末置县,大号恭城。斯地也,形胜若乾坤八卦,江流分阴阳太极。山状凤凰,翼垂东南;关名龙虎,雄峙湘桂。"

恭城模式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是价值观革命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因此,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新思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和谐。

从历史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对自然的依赖状态。这个阶段,人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基本上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第二个阶段是人与自然对立的状态,特别是工业化以后,人的力量逐渐强大,有了与自然相对抗的能力,在工业面前,自然处于任人支配的被动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为中心的。第三个阶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正当人类陶醉于能够驾驭自然的时候,由于忽略了自然保护而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全球人类陷入发展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对生存环境幡然悔悟,开始推动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发展的友好和谐关系。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长久以来,西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蔓延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不和谐。正如佩鲁在《新发展观》中所说的,当前的经济学思维正举步维艰,已堕落成粗俗享乐主义和唯物质主义的个人功利主义。以当代各种经济学为基础的哲学反映了一种交易心理,这种交易心理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伙伴意识,这种价值观念势必导致人人为我的主导思想的产生,自私自利的行为越来越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经济增长并非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的发展才是发展的最高要求,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以道德为核心的文化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经济增长是否具有合理性。把人的观念引入经济学并注重人的发展,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不仅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要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样的人不再是一个仅仅为了更多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而拼命工作的经济人,而应该成为一个为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工作的全面发展的人。没有适应新发展模式且具有新文化价值观的人,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观就不可能真正确立起来。从哲学层面看,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一种发展观的突变,它同样意味着人类价值观、生存观的重要变化,揭示着一种新价值观的重建。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观变革,实质上是一场人的价值观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