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是"道行谦恭、福惠之城"。《恭城赋》曰:"五岭之南,有宝地焉。隋末置县,大号恭城。斯地也,形胜若乾坤八卦,江流分阴阳太极。山状凤凰,翼垂东南;关名龙虎,雄峙湘桂。"
第七节 构建大文化格局
文化是恭城的独特资源。要挖掘恭城文化价值、寻找恭城文化力量,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突显恭城民族特色文化、发展恭城现代特色文化产业三个重点,内整外联,集聚资源,形成恭城大文化发展格局。
一、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月25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在意识形态领域,第一次以如此高规格的文件形式突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恭城县委在第一时间学习了这个重要文件,并做出决定:全面贯彻落实。经过精心筹备,2017年5月19日正式启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恭城是全国第一个在全县范围内大规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市(县)。尽管实施过程中有来自多方面的不同声音,甚至误解、挑毛病、风凉话,但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传习健康讲堂(周世通 摄)
我们以实施“舆论工程、样板工程、人才工程、系统工程”为抓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坚持全民动员、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学生抓起,开展一系列的文明健康实践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内在力量,凝聚“忠、孝、仁、义”文化精神,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引领良好社会风尚。
(一)舆论工程
利用党管媒体的优势,把电视台、报社、网络、新媒体全部调动起来,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力行的氛围。开设传统文化电视频道、网站、新媒体开设专栏(版)。这里特别要感谢的是在桂林市宗教局蒋文明局长的力荐和推动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联合会在吕明晰老师的带领下积极支持恭城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组织了一批令人尊敬的义工老师来到恭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在县电视台、《今日恭城》开设了“传习健康讲堂”专题专栏,播放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联合会提供的传统文化的好节目、好视频(光盘)、好教材、好资料,以及全国各地各类先进典型案例资料。对优秀讲师到我县授课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并在电视台进行播出。在不同时段刊播“诵读中华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文明素养”等宣传标语和公益广告,大力宣传各乡镇、部门单位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活动的进展、成效、创新举措和有效经验,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样板工程
以树孝风、开讲堂、立典型为基础,积极将民俗节庆传承发展行动、民族服饰传承发展行动、民族歌舞传承发展行动、“忠孝仁义”文化传承发展行动、传统建筑风貌传承发展行动、廉政文化传统发展行动、“恭城故事”传承发展行动、民族医药传承发展行动、梅山文化传承发展行动、油茶文化传承发展行动融入传统文化“六进”活动中,打造一批样板、精品示范,以点成线、以线带面,逐步向全县铺开。
机关、企业开展慰问活动(县委党校提供)
进机关宣传栏(县委办提供)
进学校骨干培训班(县委党校提供)
本届原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张建威同志参加脱贫攻坚助学捐资活动(县委办 提供)
进企业骨干培训班(县委党校提供)
进社区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县委党校提供)
进家庭骨干培训班(县委党校提供)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唱响“文明歌”
以党支部为单位,以开展“党旗领航·周五学习日”为载体,组织支部党员和单位干部职工开展“学经典、明礼义、提素质”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党支部学习的重要内容。加强机关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营造,通过专家授课、集中研讨、个人自修、组织力行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丰厚滋养,全面提升机关人员的文明意识、礼仪意识、公仆意识、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评选表彰勤廉榜样,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恪尽职守、脚踏实地,敢担当、善作为,扎实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培育“栋梁材”
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全县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教学计划,做好课时安排,全面融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等各个环节。一是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和“五四”“六一”、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知识专题教育,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二是开展“感恩、励志、修德”品行养成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举行孝亲尊师主题班会、感恩报告会,广泛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圆梦蒲公英”暑期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庙开笔礼、成人礼活动,教育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立志笃学”的良好品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塑造高尚道德情操。三是营造浓厚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开设校园传统文化长廊、学习园地、宣传专栏,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心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比赛、书法美术展览、民族特色文体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内外的公益性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与教师、家长共同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和教育,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企业,铸就“诚信牌”
以“讲美德、重诚信、树形象”为主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和工商户践行道德承诺,依法诚信文明经营,创建一批文明诚信示范企业。一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组织企业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对内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对外恪守依法诚信、服务质量至上的经营之道,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二是组织开展主题公益慈善活动。引导企业参与精准脱贫、捐资助学、关爱困难群体等社会活动,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感恩回馈社会大众,用爱心凝聚人心,提升企业社会影响力。三是开展文明诚信企业评选表彰活动。结合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活动,定期组织评选和表彰一批诚信企业、诚信商家,宣传一批诚实守信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榜样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同时曝光一批失信企业,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演奏“和谐曲”
以创建“文明和谐小区”为抓手,有效整合利用社区现有文化资源和活动阵地,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体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守望相助、团结友爱、文明和谐的邻里关系。一是成立社区群众文体队伍和社团组织,用好社区文体活动阵地,开办社区“道德讲堂”,组织居民开展经常性群众文化体育、养生健身活动,学习和传授国学经典、健康养生知识。二是积极举办“邻里节”活动,以“弘扬好家风,共叙邻里情”为主题,充分利用关公文化节、端午、中秋、重阳、元旦、五一、国庆等节日,组织小区(街道)居民举办文艺演出、文体比赛、“百家宴”等“邻里节”联欢活动,增进居民互知互敬、互帮互助,形成“以邻为德、以邻为善、以邻为亲、以邻为乐”的新型邻里关系。三是组织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小区(街道)居民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小区清洁卫生、关爱留守老人(儿童)、扶贫帮困助学等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定期评选、表彰、展示一批为弘扬传统美德、传承良好家教家风、热心社会公益、团结和谐邻里等做出积极贡献的社区(街道)孝敬之星、好街坊邻居、优秀志愿者、爱心家庭、和谐家庭等道德模范,创建一批文明和谐示范小区。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农村,弘扬“新风尚”
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引导村民成立“党旗领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会,结合开展“三心三治一守”活动,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孝道美德进农家”活动,大力弘扬以孝悌文化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孝道进家庭、入人心,传承好家风,带动好民风。一是开展“四个一”活动(以弘扬孝悌文化、法治文化为重点,建设一道传统文化长廊,开设一个传统文化讲堂,开办一个传统文化书屋,设立一个孝心光荣榜),组织村民开展以孝老爱亲为主题的学教活动,让“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家喻户晓,营造知恩图报、遵规守法、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二是评选孝老爱亲先进典型,定期组织村民评选、表彰、展示一批 “孝顺儿女(媳妇)”“好公公(婆婆)”“好丈夫(妻子)”“和谐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道德模范,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村民见贤思齐、知行合一。三是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组织村民查阅整理家谱,编撰村史,寻找好家风家训,将孝老爱亲、邻里和睦、勤劳节俭、遵守法纪等传统美德写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增强群众法治、德治、自治意识方面的积极作用,规范引导村民行为,培育文明乡风民风。优秀传统文化进农村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涌现出一批乡风文明的典型。三江乡栗田村原来是个贫困村,村民观念落后,后来,县委宣传部的一名干部参加了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班,回到家乡就发动群众成立“党旗领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会,村风民风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邻里和谐、经济发展;平安镇桥头村原来矛盾重重、散乱差脏,我们邀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新八德讲师团创始人王起顺老师带领他的团队进驻村里,公益帮助桥头村开展道德自治示范村创建,通过一年时间持续进行全方位村民道德教育,村民思想行为惊人转变,互相谦让,每天都有道德村长轮值,向善讲德的行为蔚然村风。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家庭,共享“孝亲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以培育良好家风、讲好家庭故事、创建文明家庭为目标,传承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风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在家风里,渗透到家庭生活中,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一是开展家风家训传承行动。引导广大群众查阅了解家族历史,讲好家庭故事,发掘、收集和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开展“传承好家风”征文活动和“家庭美德故事”演讲比赛,让家庭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家庭美德教育,养成良好品德。二是开展“亲子读书共成长、经典文化进家庭”读书活动。向社会公开推荐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和普及读物,引导父母与孩子同读一本书,让家庭成员在品读经典中共同接受传统美德教育,并评选表彰一批“书香家庭”。三是开展家国情怀教育行动。引导群众重视家风家教,增强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倡导家长带家人游历家乡和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深入了解当地历史人文、风土民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三)人才工程
着力培养锻炼一支爱家乡、讲奉献、肯吃苦的义工队伍,锻造一支素质过硬的讲师队伍。县委宣传部负责义工招募、培训工作。
1.请进来
由恭城瑶族自治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主办,社会力量协办,举行各类传统文化大讲堂、论坛系列活动。每周五邀请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立场坚定、知行合一的讲师现场授课,激活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基因。各单位开设道德讲堂,形成制度,常抓不懈。茶江书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基地,强化恭城对外传统文化交流合作及县内传统文化社会组织的交流活动。把县委党校建设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基地,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引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联合会提供的传统教学模式、师资培训模式和教材、光盘等,结合我县实际,开发新教程、新教材,培养本地师资等,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在党校内接受全封闭优秀传统文化培训。
2.送出去
在秘书长张华的鼎力支持下,我们以广州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为培训基地,先后组织近500名科以上干部、义工团成员、讲师团成员参加该基金会为期5天的全封闭传统文化公益培训,为恭城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培养了一批骨干队伍。
(四)系统工程
成立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委宣传部。要求各单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坚持党建引领、全员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发挥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文化经营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开笔礼(梁辉 摄)
(五)培训基地
恭城县文庙、武庙是广西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在区内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也是桂林重要的文物景区。我们在协助民间办好一年一度的武庙关帝庙会活动的同时,积极策划文庙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每年春秋两季坚持在文庙举行祭孔典礼、开笔礼、优秀学子颁奖仪式等活动,并在节假日聘请老师开办国学班、礼仪班。自2017年起,每年举办恭城孔子文化节暨优秀师生颁奖活动。周渭祠作为广西廉政教育基地已形成教育品牌;湖南会馆是民间社团汇演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文庙、武庙之间规划建设“忠孝”文化园,打造一个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园区,使其成为人文作品荟萃之地、国学文化传播之地、历史文明展示之地、市民群众休闲娱乐之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创办茶江书院、建设道德自治示范村、改扩建县委党校,建成三个恭城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培训基地。目前,这些基地已具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及各项活动的条件。
恭城瑶族博物馆(周世通 摄)
二、突显恭城民族特色文化
恭城属于千家峒地区的核心区。历史上的千家峒事件后,瑶族主要部落迁徙到恭城观音乡、三江乡一带,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恭城独特的瑶族文化。恭城瑶族特色文化是恭城发展的特色元素与核心竞争力,必须发掘传承、创新突显。
(一)瑶族歌舞
恭城的瑶族吹笙挞鼓、羊角舞、还盘王愿、嘉会九板婆王节等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要积极传承与发展。瑶族音乐曲调有20余种,要组织力量收集整理、记谱填词原生态瑶歌,用瑶语唱的古歌、酒歌、情歌、打锣挖地歌、迎客歌、送亲歌等,根据每首歌的内容和意境要求,独唱、对唱、二重唱或小合唱,创作引进一批瑶族风情浓郁的特色节目,使之成为迎来送往游客的保留节目,并将其他地区的瑶族优秀歌舞移植到文化传承基地,更好地集中展示瑶族文化和梅山文化。瑶族舞蹈多与宗教祭祀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长鼓舞和铜鼓舞。要组织力量对传统的瑶族舞曲曲调进行整理提炼,在保持原生态特点的基础上,加入梅山文化元素,编排出一批集体舞蹈,培养一批年轻的传承人。非遗传承人要开展瑶族吹笙挞鼓舞、瑶族羊角舞、傩面舞等传统瑶族舞蹈的培训。
关帝庙会(马振宇 摄)
瑶族羊角舞(黄煜 摄)
(二)民族节庆
恭城民间传统节庆众多,每年农历正月十四的花炮节,二月初二的古瑶圩节,三月的桃花节,四月初八的牛王节,五月十二的关帝庙会和油茶文化节,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六的瑶族婆王节,十月十六的瑶族盘王节,十一月的月柿节等,形成“月月有节庆、村村有习俗”的态势。恭城的“恭城油茶”“瑶族吹笙挞鼓舞”“新合瑶族婚礼”“瑶族婆王节”“恭城关帝庙会”“还盘王愿”“瑶族羊角舞”“石口花炮节”“恭城瑶族八音”“恭城瑶族山歌”10个项目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八岩瑶牯圩”“新合瑶族服饰传统制作技艺”“瑶族梅山图传统绘画技艺”3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恭城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展示基地2个,不仅如此,恭城还发现了瑶族同胞专用于酬神还愿、祭奠祖先的长幅画卷《梅山图》。《梅山图》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是梅山教的鲜活反映,从侧面反映了瑶族在梅山古居地时的农耕、养殖、植桑、打鱼、猎狩、娱乐等生产生活内容,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以上所有这些,为传承与发展瑶族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2019年,恭城创建了瑶族文化村,以瑶圩的形式,集瑶族文化与习俗之大成,以活态的瑶族文化体验,为传统的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恭城旅游和经济发展增光添彩。
(三)瑶族服饰
《后汉书》中就有瑶族的先人“好五色衣服”的记载,瑶族服饰多姿多彩、特色突显。我县的瑶族服饰虽然穿戴不普遍,但以西岭镇、三江乡为代表的瑶服瑶绣沿袭着古老的刺绣工艺和图案,穿戴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2017年,恭城开始尝试结合现代服饰理念传承与改造瑶服,举办了现代瑶服比赛,涌现出一批既保留了瑶族元素又有现代风格的新瑶服,使瑶服更易于群众接受,还可以作为旅游文化产品。
(四)饮食文化
瑶族传统饮食恭城油茶及油茶小吃承载了恭城瑶族人民的共同民族记忆,恭城瑶族还把喝油茶看成养生的重要手段。一碗油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养生智慧,恭城县已经确立打造亿元油茶文化产业目标,为这一民族品牌拓展更大的经济文化发展空间。2018年以来,恭城县加强恭城油茶产业规划的部署,积极推动油茶小镇、油茶协会、油茶产业发展集团平台建设,即“一镇两平台”建设。目前,投资近10亿元的恭城油茶小镇一期已经竣工。油茶小镇集民族文化、风情展示、特色餐饮、旅游休闲、养生度假、商业购物等多种业态于一身,将成为恭城油茶推向市场的重要窗口。2019年6月15日,在吉尼斯英国总部认证官的见证下,2019位瑶族同胞在第九届油茶文化旅游节现场,30分钟内完成同时打油茶、同时出锅,创造了“最多人同时一起打油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打油茶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梁辉 摄)
(五)瑶医瑶药
瑶族人民世居深山密林,气候多变,瘴气弥漫,常与猛兽、毒虫及各种瘟疫疾病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医治伤筋断骨、虫螯伤害和防治各种疾病的经验与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瑶医瑶药。其中,药浴比较有名,药浴药水用几十味瑶山上草药配制而成。经常药浴,能驱除疲劳、舒经活络,防治感冒伤风,治疗皮肤病、疮疖肿瘤、风湿、关节炎症、妇科病等。瑶族民间草医,大多用单方、验方,一般一种单方治一种或数种疾病。恭城瑶医药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不断地挖掘传统瑶医瑶药,对于促进恭城康养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六)瑶族建筑
恭城现存有一批古村落,留存了一批院落式民居宅院,为恭城建筑文脉的传承提供了宝贵资料。恭城的传统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瑶族木构干栏式建筑、砖木院落式建筑、传统古镇古街、特色骑楼上。恭城建筑要提取恭城特有的文化符号、图案纹理,通过各种建筑手法在建筑风格风貌方面体现,让人对恭城建筑特色有直观印象,感觉置身于瑶族的大环境里,使之成为恭城瑶族文化旅游的特点。
三、发展恭城现代特色文化产业
(一)日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县已基本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民间业余文艺团体、龙狮队伍、鼓乐队100多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均配备有文艺演出器材及图书、报刊阅览桌椅等设施设备。近年来,恭城瑶族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总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展陈面积2600平方米,展陈内容分瑶家故事、多彩恭城、灿烂恭城三个部分,全面展示了中国瑶族的起源和特点、恭城瑶族的民风民俗,以及恭城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成就,是全国县级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恭城春晚(费丽 摄)
(二)蓬勃开展文化活动
恭城县坚持文化活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针,不断探索创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一是以节庆活动为主线,每年在元旦、春节等重要传统节日期间举行大型文艺演出、游园、书画摄影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茶江之声”等大型文化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二是以广场文化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近年来,广场文化演出活动已达400多场次,深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深入推进文化下乡活动。每年组织文艺辅导员下乡培训辅导百余天,举办文化艺术讲座、农村文艺舞蹈培训班、少儿舞蹈培训班、少儿书画培训班、少儿器乐等培训活动72次,年培训1000多人;每年下乡演出活动60余场; 2017年至2018年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40场次,戏曲进乡村演出活动20多场次。四是以扶持带动城区爱好文化活动的老龄化群众、少年儿童为主,培养一大批舞蹈、器乐、健身等艺术表演人才,不断丰富城区社会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农民群众自发组织文艺演出,健身队、龙狮队、鼓乐队等农村民间艺术团体常年活跃在广大农村,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精神食粮。
(三)逐渐壮大文化队伍
恭城县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契机,努力克服受体制、机制、财政等因素影响和文化系统人员老化等实际困难,重点加强对现有文化工作人员、文化志愿者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近年来,着力打造文艺精品。瑶族歌舞《敲起挞鼓把歌唱》《回家过节》《山河父老》,瑶族歌舞剧《红门槛》《大岭山人》《瑶山意境——文·武·茶》《盘王茶》,方言小品《醒悟》,彩调小戏《心锁》,瑶族舞蹈《嫁帽》《瑶鼓·伊人》,曲艺《歌唱城乡清洁工程新景象》《红柿和谐曲》《瑶族瑰宝
——好歌嘟》《大岭山上桃花红》《美丽瑶乡新事多》,瑶族原生态歌曲《瑶族蝴蝶歌》《打油茶》《油茶情歌》等作品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国瑶族盘王节”“广西剧展”“八桂群星奖”“广西基层文艺汇演”及桂林市“漓江之声”等重大文艺赛事中荣获金奖22个、银奖31个、铜奖18个。
教育工作大会(李茂香 摄)
(四)建设中国民族地区教育强县
恭城县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突出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牢固地站稳教育改革发展的人民立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理念、教育质量、教育机会公平走在前列,进一步树立教育兴县思想,全力将恭城打造成为中国民族地区教育强县。一是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优秀成果,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各个领域,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守好校园意识形态主阵地。二是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丰富课程内容,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教育教学体系,努力使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高水平教育。三是厚植家国情怀、强化感恩教育。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思想,尊师重道、友爱同学、感恩父母、回馈家乡,让更多的家乡学子学有所成,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四是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强教必先强师,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梯次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使每个教师都珍惜荣誉,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五是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舆论氛围,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教育事业,推动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恭城高考一本上线302人,一本上线人数及上线率均位居桂林市县级前列,其中恭城中学本科上线率为99.7%。2019年恭城参加中考总成绩一等考生有573人,其中学科组合成绩获6A的考生有30人,获5A的考生有60人,中考成绩继续排全市各县前列。
县人武部政委刘飞到恭城中学进行征兵宣传(县委办 提供)
(五)打造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基地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恭城积极贯彻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大力推进研学旅行教育实践活动,开发一批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德育教育和以“中医文化”为核心的健康教育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研学活动(县委办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