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馥平同志简介
 

  18年前,一位青年人怀着满腔热忱来到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协助科技扶贫工作,他甘当铺路石,用科技探索着扶贫的道路;18年间,他对这片热土不离不弃,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环江,被毛南族百姓亲切地称为“真扶贫”。

  他的名字叫曾馥平。

  曾馥平,1964年8月出生,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常务副站长,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常委、科技副县长。1998年,他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扶贫标兵”。

 
图片报道
 
 
 
最新报道
 
曾馥平主题情景报告会《足印》讲述"真扶贫"事迹
    6月15日,在曾馥平同志先进事迹主题情景《足印》报告会上,这位被群众称为“真扶贫”的优秀共产党员,道出支持自己在穷乡僻壤坚守十几年的坚强信念。现场观众不禁为曾馥平的这份“热爱”和“责任”心生敬佩,也为...【详细】
河池市举行曾馥平事迹主题情景报告会
    6月11日,河池市举行全国十大科技扶贫标兵、广西优秀共产党员曾馥平事迹主题情景报告会。报告会以“足印”为主题,真情讲述了曾馥平扎根河池山区扶贫18年的感人故事,追溯曾馥平“真扶贫”一路走来的深刻印记,深...【详细】
曾馥平、蓝云入选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党员人选
    近日,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评审小组在人民网、新华网上开展的网上投票推荐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圆满结束。根据网上投票推荐情况,中央组织部研究确定了100名拟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人选、24名拟追授的...【详细】
曾馥平:一个大石山区的扶贫“真样本”(图)
    ”……  现在,每年一开始曾馥平就制定农业科技培训学习计划,然后采取发送资料、讲课、出黑板报等形式,对各地村民进行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  其实,对于老乡们来说,曾馥平这个湖北汉子更像是他们的老乡...【详细】
曾馥平,老乡喊你“真扶贫”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婧 听说,有一个人,他扎根毛南山乡18年。 听说,一年之中,他回家的时间不到100天。【详细】
曾馥平:扎根山区十八载 真心扶贫不言悔
    广西新闻网记者 龚文颖 他有点胖,爱穿件旧T恤,往田地里一蹲,一副典型农民形象。 他有两个身份,一是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科技副县长,一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详细】
曾馥平:一个大石山区的扶贫“真样本”
    一个大石山区的扶贫“真样本” ——记“全国十大科技扶贫标兵”、环江科技副县长曾馥平(下篇)【详细】
扎根基层扶贫18年 环江来了个“大贵人”曾馥平
    在环江肯福科技扶贫示范区,曾馥平(图中)与当地群众在田间地头实地了解庄稼的种植、生长情况。广西新闻网记者 杨郑宝摄【详细】
曾馥平:俯首甘当铺路石 探索山区扶贫路
    俯首甘当铺路石 探索山区扶贫路 ——记“全国十大科技扶贫标兵”、环江科技副县长曾馥平(上篇)【详细】
“扶贫标兵”曾馥平:扎根深山“真扶贫”
    广西新闻网记者 姚琳通讯员覃显杰 18年前,他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偏远的贫困县,致力科技扶贫;18年后,他在异乡的热土上默默奉献,成就了不一般的事业和人生。【详细】
 
 
俯首甘当铺路石 探索山区扶贫路
 
    1996年9月3日,来自该县上南、下南、木论、龙岩等4个贫困大石山区的97户513名移民搬进了距离环江县城3公里远的三乐村肯福示范区。移民们有着背井离乡的苦。“我老公说,搬出去就离婚。可我们已经过了40年的苦日子,不想让孩子再受苦了。”刘金玉现在50多岁了,这个坚强的少数民族妇女,当时就因为曾馥平对乡亲们说的一句话——“相信党,相信政府,我们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她作出了让家里人吃惊的决定,...【详细】
    不种玉米红薯,能种哪些农作物?那段时间,曾馥平带着科研人员早上7时就从宿舍出发,花3个多小时走过崎岖的山路,中午才能到村子里,他们采土样、观测气候变化。在山里,他们吃的是玉米红薯粥,喝的是地头水。“环江菜牛是当地的特产,农民若是种牧草养牛,一年可增加2000元收入。”曾馥平设想:能否引进以耐旱涝的桂牧1号为主体,配合任豆、木豆树等木本饲料,发展草食畜牧业?【详细】
    2000年,曾馥平向所里和环江有关领导建议——建设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建议得到各方支持。实验站于2001年筹建,2005年进入国家野外研究台站,2006年又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成为西南喀斯特区域惟一从事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的国家站和科学院重点站。【详细】
 
一个大石山区的扶贫“真样本”
 
    “我们带进去的粉肠,他们用红薯叶抹一下就炒来吃了。吃饭时筷子用手抹一下,就恭敬地递到你的面前。山里没大米,只能吃玉米粥。几次看到他们偷偷地用筷子往一个黑罐子里蘸着吃,一问才知那是盐巴!不到北宿屯,就不知道山里有多苦。”谈起如何与群众打交道时,曾馥平滔滔不绝,“就像我们科研说的‘生态适应性’一样。你一外来物种进到大石山里,得适应这儿的水土、气候,扎下根来,才能慢慢去改良它。跟...【详细】
    “老曾微胖,爬山不便,下山倒挺快。当时,我忽然听到后面一声响,老曾就咕噜咕噜滚到了前面,一条路就开好了。”1996年7月,曾馥平与同事韦政社、谭卫宁到一片杂草丛生的山地进行实地考察,谈到当时的情景,韦政社乐了,曾馥平也乐了。【详细】
    “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家人,自己每年有300多天都在基层,只有春节、“五一”、国庆才能与家人团聚。”曾馥平说,他离家时女儿曾渝茜才3岁。曾渝茜读小学时,因为同学们都没有见过她爸爸来接自己,大家都以为她没有爸爸,都取笑她。有一天,曾渝茜又受到欺负,委屈地逃学回家,刚好碰见回到长沙的爸爸。曾馥平心里很惭愧,第二天就领着女儿到学校说明情况,班主任还把曾馥平带到教室,向全班同学介绍:“曾...【详细】
 
 
讨论区 点击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