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996年9月3日,来自该县上南、下南、木论、龙岩等4个贫困大石山区的97户513名移民搬进了距离环江县城3公里远的三乐村肯福示范区。移民们有着背井离乡的苦。“我老公说,搬出去就离婚。可我们已经过了40年的苦日子,不想让孩子再受苦了。”刘金玉现在50多岁了,这个坚强的少数民族妇女,当时就因为曾馥平对乡亲们说的一句话——“相信党,相信政府,我们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她作出了让家里人吃惊的决定,...【详细】
不种玉米红薯,能种哪些农作物?那段时间,曾馥平带着科研人员早上7时就从宿舍出发,花3个多小时走过崎岖的山路,中午才能到村子里,他们采土样、观测气候变化。在山里,他们吃的是玉米红薯粥,喝的是地头水。“环江菜牛是当地的特产,农民若是种牧草养牛,一年可增加2000元收入。”曾馥平设想:能否引进以耐旱涝的桂牧1号为主体,配合任豆、木豆树等木本饲料,发展草食畜牧业?【详细】
2000年,曾馥平向所里和环江有关领导建议——建设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建议得到各方支持。实验站于2001年筹建,2005年进入国家野外研究台站,2006年又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成为西南喀斯特区域惟一从事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的国家站和科学院重点站。【详细】
|
|
“我们带进去的粉肠,他们用红薯叶抹一下就炒来吃了。吃饭时筷子用手抹一下,就恭敬地递到你的面前。山里没大米,只能吃玉米粥。几次看到他们偷偷地用筷子往一个黑罐子里蘸着吃,一问才知那是盐巴!不到北宿屯,就不知道山里有多苦。”谈起如何与群众打交道时,曾馥平滔滔不绝,“就像我们科研说的‘生态适应性’一样。你一外来物种进到大石山里,得适应这儿的水土、气候,扎下根来,才能慢慢去改良它。跟...【详细】
“老曾微胖,爬山不便,下山倒挺快。当时,我忽然听到后面一声响,老曾就咕噜咕噜滚到了前面,一条路就开好了。”1996年7月,曾馥平与同事韦政社、谭卫宁到一片杂草丛生的山地进行实地考察,谈到当时的情景,韦政社乐了,曾馥平也乐了。【详细】
“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家人,自己每年有300多天都在基层,只有春节、“五一”、国庆才能与家人团聚。”曾馥平说,他离家时女儿曾渝茜才3岁。曾渝茜读小学时,因为同学们都没有见过她爸爸来接自己,大家都以为她没有爸爸,都取笑她。有一天,曾渝茜又受到欺负,委屈地逃学回家,刚好碰见回到长沙的爸爸。曾馥平心里很惭愧,第二天就领着女儿到学校说明情况,班主任还把曾馥平带到教室,向全班同学介绍:“曾...【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