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首页要闻 > 正文 |
广西日报头版头条|村里有了钱,首先想到孩子 |
2024年11月04日 08:26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潘晓明 |
原标题: 河池率先在全区全面利用村集体经济收益奖励大学新生,6846人受益 村里有了钱,首先想到孩子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蓝锋 “发放大学新生奖助学金1.89万元……”11月1日,在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加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韦善德盘点今年村集体经济的收支情况,脸上满是欣慰与自豪。 今年,河池村集体经济有收益的村庄,不约而同拿出部分收益奖励大学新生,成为在全区率先全面利用村集体经济收益奖励大学新生的设区市。 河池向来兴文重教、崇学向善。让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是一代代河池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2002年,韦善德成为加城村那雷屯的第一个大学生。家庭困难的他,从乡亲们手里接过大家东拼西凑的3000元助学金时,热泪盈眶,心里充满感激。 2017年,在大城市闯荡多年、事业有成的他,怀着感恩之心,响应家乡号召,回到加城村当一名村干部。 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事业。 在韦善德的带领下,加城村从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变成拥有“七百弄鸡”、食用菌等产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加城村集体经济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今年收益达39.5万元。8月中旬,村两委提议拿出部分收益奖励21名大学新生,得到了全村群众的热烈响应。 考取山东大学的杨蓝柱,从韦善德手中接过2000元奖学金时,心里涌起阵阵暖流。他的母亲蓝玉慧激动地说:“村里有了钱,首先想到我们的孩子,真的很感动!” 为何这么做?韦善德感慨良多:“奖励大学新生,既让他们看到乡村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也是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后,回来反哺家乡、建设家乡。”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 “为激发广大学子的学习热情,培养更多的产业人才,组织部门十分支持这种做法。”河池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陆庆勇介绍,今年河池全市11个县(区)利用村集体经济收益奖励了6846名大学新生,累计支出311.64万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习近平总书记清晰描绘的乡村振兴路线图,激励着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 和韦善德一样,越来越多的河池青年,选择了在大学努力学习、毕业后返乡干事创业,“双向奔赴”换来“相互成就”。 2021年,家住金城江区的龙跃,受资助大学毕业后回到河池市科技局工作,去年参与广西科学院关于县域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研究专项课题,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家乡就是好地方、大舞台。 记者从招录人员最多的河池教育和医疗部门获悉,2021年至今年10月底,教育系统招录超万人,河池籍占比过半;医疗队伍招录1522人,河池籍占比超94%。目前,河池村两委成员中,大学生占近四成。本土人才为河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鼓点丨远见 刍语 2002年,当韦善德从乡亲们手中接过大家东拼西凑的3000元助学金时,热泪盈眶。3000元,是乡亲们的远见。 2017年,在大城市闯荡十多年、事业有成的韦善德回到大化加城村当一名村干部。义无反顾,是他这一代人的远见。 2024年,当村两委提议拿出部分收益奖励21名大学新生时,得到了全村群众的热烈响应。廉续传承,是大山的远见。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大山深处,纯朴的乡亲们非但看到了智力开发对山区建设的深远意义,而且“不等不靠不要”。没有条件时,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办到;有条件时,拿出集体收益立马做到。这样的远见,是山里人不屈的志气。 好的教育,没有标准。但是好的教育肯定是最值得的投资。 东拼西凑的3000元,是种下的种子;返乡创业打造“七百弄鸡”、食用菌等产业,是种子生根发芽;村集体经济收益达39.5万元,是丰收的喜悦;奖励21名大学新生,是新一轮的耕耘。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来年再作。这是父老乡亲最朴素的认知,也是千百年来沉淀的远见卓识。 最朴素而又最深沉的远见卓识,换来的是最稳健而又最优质的发展,这是老乡们都懂的道理。实践也反复证明:风物长宜放眼量。放眼长远投资,着眼当下发展,便能形成完美闭环。 投资教育,发展经济;凤凰来栖,百鸟归巢。有远见,就有远途,有更美未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