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滚动新闻 > 正文 |
60年前的“巨响”,背后藏着这些广西人的热血青春 |
2024年10月31日 20:01 来源:广西云-南国早报 编辑:潘晓明 |
金秋,一所隐匿在南宁街巷深处的老房子里,绚丽的阳光透过木窗,洒在一枚镌刻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的纪念章上。它的主人、88岁的陈素琴眼中闪动着泪光:“纪念章在给老一代人鼓励,也在给年轻人鼓劲。” 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为在1964年10月16日前参与核工业建设且健在的核工业人颁授纪念章。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南宁获此殊荣的老人及其家属。老人们工作过的741矿,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了三分之二的初始原料,历史将永远铭记为此献出热血和青春的人们。 ▲陈素琴小心擦拭着纪念章,回想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记者 何定坚 摄 投身其中 义无反顾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955年。 这一年,19岁的昆明姑娘陈素琴刚从云锡技校的财会专业毕业,进入中央有色局西南分局,她和当搬运工的父亲勉强支撑着7口之家的生活。几年后,她又随一纸调令去了新疆矿务局。“身在最偏最远的沙漠,心里却高兴得很!”陈素琴说,那时的人是那么单纯而充满朝气。 ▲当年的陈素琴意气风发。记者 何定坚 摄 25岁的广西平南县小伙子张辉鹏是闻名乡里的“大力士”,体重不过120斤,却能挑起150斤的担子。他一心想着参军报国,报名虽几经意外和波折,但终得以“甲等”的壮硕体格步入军营。 18岁的苍梧男青年石翠英放下牛鞭,参军入伍。他至今记得入伍那天,母亲难过得把自己锁在屋里,哥哥也躲得远远的,生怕被人看到流泪。最后,一名远房婶婶把他送上了军车,他不曾想到,这竟是自己与母亲的永别。 ▲石翠英(前排左三)在741矿期间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1955年1月15日,国家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1958年10月,国家筹建位于广东韶关市翁源县坝仔镇的741矿。三个思想过硬、年富力强的热血青年,即将在伟大的会合。 创业之初 筚路蓝缕 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来都是最难的。 1959年7月,陈素琴从新疆来到广东,成为最早一批来到741矿的工人。彼时,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她每月只有9公斤粮食、3两涩口的糠油,吃得嘴发麻。“有同志太饿了,吃‘黄狗头’(蕨类),拉不出来。” 白天,全员下井。大家把矿土铲进棉包袱里,一袋袋往外背,矿井环境复杂,第一批进去的人晕倒了,换第二批继续冲锋。陈素琴营养不良,原本浓密的秀发开始大把地脱落,再没有长回原来的样子。晚上,陈素琴继续点灯做账,和几十个人挤在茅草棚里的大通铺。 1960年1月,随着隆隆的礼炮声响起,741矿进入向深山取宝的历史新阶段。当月,在部队学会驾驶的石翠英、张辉鹏也来到了这里。石翠英运输建设材料,需要跳进冰冷的河水里装运放排而来的木头。张辉鹏装运矿石,在几个月里,健朗的他浮肿成160斤的“胖子”。 ▲张辉鹏在741矿工作期间的证件照。受访者供图 1960年3月,741矿首次将40吨矿样送往北京化验。 深山中的这一群人,吃的是“低品位”,却挖出了“高品位”,为伟大征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石翠英自豪带起纪念章。记者 何定坚 摄 忠孝难全 无私奉献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随着罗布泊的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爆炸成功,举国欢腾之时,741矿依旧“平静”。当地人都不知道,这座只有数字代号的矿场为“邱小姐”提供了三分之二的初始原料。 “我们收到了上级的喜报,各自在房间里欢呼,但没有组织集体庆祝。”陈素琴清楚地记得。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741矿同样功不可没。 在741矿工作期间,三人分别组建了家庭。遥远家乡的亲人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做什么工作。石翠英的儿女们记得,奶奶于1971年病逝,父亲几年后才知道这个消息,难过得坐在角落里哭。石翠英把妈妈坟头的一抔黄土,安放在卧室的五斗柜上。 ▲石翠英的相框里,有亲人的影像,也有立功的奖状,这都是他一生最珍视的东西。记者 何定坚 摄 1974年,石翠英在雨中抢险受了腰伤,落下后遗症,却没想过申请伤残证,他说:“不想给组织添负担。”同样,1978年12月,一辆运输车因路面结冰翻下河谷,已为人夫、为人父的张辉鹏,毅然跳下冰水,用绳子捆绑运输车。他对妻儿说,那些难的事,总要有人去做。 1977年至1981年,三人先后转业,在南宁从事与“核”无关的普通工作,不曾道出那段岁月。2015年,741矿全面关停,后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往事才渐渐公之于世。 ▲老人的旧笔记中,记录着新中国的建设成果。记者 何定坚 摄 精神永续 记忆长流 三位老人的儿女和孙辈中,有大学教授、医学博士、记者编辑,也有商界人士,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成绩。张辉鹏的女儿张桂新是一名幼儿教师,常常给孩子们讲述中国军人的故事,她说:“父亲的无私、宽厚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几位老人至今珍藏着当年的领章、帽徽。记者 何定坚 摄 88岁的陈素琴和孙子住在一起,孙子是南宁基层派出所的警务工作者,有时为了工作半个月都回不了家,对奶奶少了许多陪伴。但他和奶奶当年一样,常被评为单位的先进个人。 10月20日,纪念章寄到了三位老人的家中。纪念章刻画了首爆场景,用山纹和云纹寓意“两弹一星”的精神,用和平鸽和橄榄枝寓意和平利用核能的中国核工业。 ▲纪念章镌刻着历史记忆。记者 何定坚 摄 遗憾的是,张辉鹏于近日溘然长逝。 不过,张桂新说,父亲“头七”那天,家里的茶花“赤丹”开出了五朵红花,像五颗红心。父亲的五个孩子一致决定,将纪念章陈列在他生前的客厅,继续向每一位访客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讲述那些伟大的故事。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