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首页图片 > 正文

文化中国行|亭子村:南宁的古韵与新姿(组图)

2024年10月30日 17:22 来源: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晚报 作者:廖欣/文 覃祖稳 宋延康/图 编辑:刘晓彤

老南宁都说“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可见亭子村的历史悠久。

处在一湾清清的邕江水怀抱之中的亭子村,默默注视着亭子渡和亭子圩“帆桨如织、挑夫盈途”的繁华兴盛,沉淀了历史,散发着独特魅力。而今,老渡口焕发新活力,亭子码头正逐渐成为集历史文化、商业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滨江新地标。

风光秀丽的亭子码头如今成为城市文旅新地标。

古韵悠长 亭子街市盛极一时

关于“亭子”得名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公元1053年,宋朝狄青率军队南下平定侬智高。当他们到达邕江南岸时,狄青发现此地依山傍水,与邕州府仅一江之隔,水陆交通甚为方便,便传令军队“停止前进”(也有说是行军疲惫,狄青传令部队在此处停止前进,就地休息)。之后,军队“停止”处的名字慢慢流传开来,后人就以此起名为“亭子”,谐音“停止”。二是亭子街附近地域是由邕江冲积而成,村民在河滩上搭戏台、建圩房,因圩房形似亭,故地名为“亭子”。

在古代,伴江而居的百姓延续着舟楫过渡的方式往返于邕江两岸,水上运输也是重要的物资运输方式。河面宽敞、水流平缓的邕江,带动了水路交通的发展和繁荣,亭子码头也因此承载着南宁悠久的历史文化。

“重修米行顶横巷题名碑记”记载亭子街的历史。

亭子正街现尚存一块石碑,上刻“重修米行顶横巷题名碑记”,静静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碑文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亭子正街已是一条有名的米行街和交通要道,人们尽其所能自愿捐资拓建横巷。据老居民回忆,米行顶经营大米的生意十分红火。同时,为方便客商,街巷里还开设了旅店和银行,街道一直延伸至江边渡口。

开国将军莫文骅的侄子莫崇光出生于1956年,从小在亭子村长大。在他记忆中,亭子曾是南宁极其热闹的商埠码头。南宁修建邕江大桥前,这里一度是当地重要交通枢纽和转运中心,不少人在此处乘坐轮渡过江,附近还由此形成繁荣的圩市。那时,不少商贩在这里销售大米、猪、鸡、鸭、鱼苗、生油、山货等,街上人潮涌动,喧嚣不止。

 下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