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你看过它吗?时代在变,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魅力不变

你看过瑶族长鼓舞吗?

十二套瑶族长鼓舞,代表着传说中的瑶族十二姓氏,在富川瑶族自治县流传已久。在那里,平地瑶民世世代代辛勤耕作,农闲之时,便相聚一堂跳起长鼓舞。每当鼓声响起,笙乐悠扬,瑶民们踏着鼓点在山野间翩翩起舞,忘却劳作的疲惫,畅谈生活中的趣事,那是生活里最轻松愉悦的时刻。

如今,在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虎马岭村,65岁的瑶族长鼓舞国家级传承人黄道胜,已经将传承的接力棒交给了弟子黄光语。黄道胜的人生轨迹,始终与长鼓舞紧密相连,他的长鼓舞生涯,也与时代飞速发展的四十年交相辉映。“我第一次登上大舞台跳舞就是在我们富川成立第一年的县庆上,那是1984年。去年富川成立四十周年的庆典上,我也登台演出了,没想到四十年过得这么快……”黄道胜回忆道。

黄道胜在吹奏芦笙。

黄道胜对舞蹈的认真态度深受他祖父黄明情的影响。年幼时,黄道胜便对长鼓舞充满了热爱,但由于年纪尚小,很多动作都做不到位,黄明情见状连声呵斥,一度禁止黄道胜学习长鼓舞。“他老人家当时说,如果动作不到位,还不如不学长鼓舞。”后来,黄道胜又跟几位师父学习了长鼓舞,“他们如果还在世的话,至今也已一百多岁了……”黄道胜感慨道。

黄道胜及弟子们在捷克共和国表演。

跳长鼓舞,自然离不开芦笙。20世纪70年代,黄道胜花光了积蓄,购买了人生中第一把芦笙,偷偷向村里的老艺人学习吹奏。如今,他已经是制作芦笙的行家里手:“受生产工具和工艺的限制,以前制作的芦笙没那么耐用,现在做的芦笙,吹十几年都不会坏!”他的徒弟黄光语也开始学习制作芦笙,时不时还会把做好的芦笙拿给师父“质检”,只要不达标,就要重做。对于长鼓舞的一切,黄道胜都要求得非常严格。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也越来越理解祖父当初对他的严格要求。

黄道胜和弟子们在富川成立40周年县庆表演结束后合影。

在虎马岭村,长鼓舞的传承是有“根”的。不管时代如何更迭,人们的娱乐方式如何变化,长鼓舞在虎马岭的传承从未断绝。每到关键时刻,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并为之付出努力和汗水。如同现在虎马岭村长鼓舞传承的“总教头”黄光语,他一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长鼓舞的传承上,只有四个月时间外出务工以补贴家用。不过,对于这似乎有些“轴”的决定,他的家人却非常理解,“长鼓舞在虎马岭村不是小事,是大事,是正事。”

黄道胜向黄光语传授芦笙制作吹奏技巧。

随着非遗传承工作在全国的推进,越来越多非遗文化被大众看见、了解。这些年来,黄道胜带着他的弟子们四处演出,既上过央视,也去过国外。他本人也受北京舞蹈学院邀请,两度前往北京进行长鼓舞教学。“这些年,政府对瑶族文化的重视,为长鼓舞的传承提供了保障。”黄道胜说。现在,村里有了长鼓舞传承基地,还专门设立了“黄道胜工作室”,他的徒弟们有了更宽敞的场地练习,长鼓舞也有了更多展示的舞台。

黄道胜和黄光语在虎马岭长鼓舞传承基地排练。

时代在变,长鼓舞的文化魅力不变。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下,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到了虎马岭村的长鼓舞,到村里采风。这让黄道胜和黄光语看到了新的希望。“总会有人把文化传下去的,我们这个民族向来如此。”黄光语说,他的小女儿已经展现出了对长鼓舞的极大热情,经常要求大人教她跳舞。

瑶族同胞最能领悟

长鼓舞的精神内核,

那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激,

是对善良人性的传承与热爱,

是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