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广西宣传思想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深厚底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同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全会部署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广西宣传思想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切实筑牢祖国南疆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精准高效防范化解风险,坚决筑牢祖国南疆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全面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我们要深刻认识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能力。切实发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龙头作用,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理论学习教育、理论研究阐释、理论宣传宣讲等多维一体的制度机制,推动形成理论学习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的生动局面。突出抓好青年群体,组织“强国复兴有我”宣讲团、“00后话百年”宣讲团等开展分众化、对象化宣讲,让广大青年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要注重完善“八桂楷模”、“最美”系列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机制,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资源,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积极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和专项督查、述职评议、绩效考核、追责问责等工作机制,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全面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加强分析研判,在出台重大改革举措前开展舆情风险评估,加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置,扎实落实网络舆情“第一示警”和“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报告、早处置”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重大网络舆情发现力、研判力、处置力,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和“低级红”“高级黑”等现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扎实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努力建设文化旅游强区。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需于民,精准有效对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在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上下功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订单式服务、互动式服务转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评论工作机制,深化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建立新兴文艺发展扶持机制,积极营造健康的文化生态、活跃的文化环境,让优秀文艺人才脱颖而出、文艺精品竞相涌现。

不断强化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扎实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健全制度,明确范围,把握节点,厘清责任,建强队伍,形成宣传部门牵头抓总、文旅文物部门全面推进、相关部门各司其责的大保护工作格局。健全优秀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传承机制,持续深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保护利用工作,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对地上文物实施“先调查、后建设”,建立健全保护前置机制,维护文物安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全区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大力传承保护铜鼓、壮锦、风雨桥、干栏建筑、兴安灵渠、花山岩画等历史文化瑰宝,为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积极贡献广西智慧和力量。

不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突破。要坚持数字赋能,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优化提升“一键游广西”数字化平台,大力推进文旅智慧化、智能化改革,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科技创新”模式,促进视听产业、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利用区块链、AI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智慧旅游应用场景,为游客带来便捷友好的旅游体验,推动广西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坚持改革破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找准改革发力点,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针对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的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因地制宜推行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让群众真正实现在“经济上减负、精神上减负”。坚持创新致胜,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实现自治区、市、县融媒体技术平台三级贯通,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实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全区一张网、共享一朵云、共建一平台、融合一盘棋”全媒体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不断提升管网治网能力水平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空间和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要不断健全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机制,建立完善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打造全区网信工作“一盘棋”,构建综合治理“一体化”工作格局。

严把互联网信息内容关。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网德工程,坚持内容为王和渠道制胜相结合,把更多优质资源投向新媒体新平台,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严格落实“两个所有”要求,在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内容导向管理上坚持“一把尺子、一条底线、一个标准、一体管理”,高标准、严要求指导内容生产和产品推送。深化网络生态治理,集中整治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直播和短视频乱象等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广大网民合法权益。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关。坚持系统性谋划、综合性治理、体系化推进,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鼓励因地制宜探寻网络综合治理新路径、新方法,逐步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坚持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网络信息服务和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全过程,推动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以“网”聚力,形成最大公约数。

严抓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关。把网络法治工作纳入法治广西建设重要内容,一体推进网络立法、网络执法、网络司法、网络普法和网络法治教育。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互联网信息内容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面向东盟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

国际传播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我们应立足广西实际,深耕东盟,自觉服务和融入国家总体外交和周边外交全局,着力构建重点面向东盟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宣传格局。

着力构建大外宣工作机制。不断健全面向东盟的文化传播体系,切实加强国际传播工作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大力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官民并举、整体推进的大外宣工作格局,深入挖掘各方外宣资源,做到在布局上合理安排、在机制上打通各个环节、在力量上集中资源、在效果上形成整体合力,引领带动全区各地各部门各行业主动开展多渠道、全方位、多形式对外宣传。

着力搭建立体式传播平台。深化推进央地媒体战略合作,做强做优自治区主要外宣媒体平台,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东盟区域中心,构建面向东盟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和平台。充分用好广西国际传播中心,携手中央、东盟国家及港澳地区媒体,打造共建共享的国际供稿中心,构建重点面向东盟具有鲜明广西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打造区域国际传播新高地。

着力创新全球化表达方式。构建以新媒体为重点的对外传播矩阵,适应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大力实施视听东盟国际传播工程和“中国—东盟合拍计划”,推进面向东盟的视听作品译制与融合传播平台建设,支持广电机构与东盟国家建立健全互译互播、合作合拍、交流互访机制,实现对外传播立体化、系统化和多元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