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图片频道 > 高清图集 > 正文

馅料玩混搭,造型追“国潮”!桂林人爱吃的月饼“卷”出新花样

2024年09月14日 10:17 来源:桂林晚报 作者:石艳红 刘净伶 编辑:钟玮

有研究者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先秦,定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以后。绵延两千余年,汇合了众多风俗传说、充盈着团圆精神的中秋,也成了中国人一年中最富浪漫和诗意的佳节。

月是中秋明。古往今来,人们因为这轮明月,留下了很多艺术精品。在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我们也能通过文物寻觅到“一轮明月照古今”的文脉延续。

当这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遥望着中秋月时你是否除了有对古时中秋的无数情思遐想,还有对当下现代创新与传统文化融合所带来的新体验。月饼作为中秋节最火爆的传统美食,各种创意月饼纷纷亮相,与传统月饼同台竞争。为人们带来传统与创新的新结合。

现代中秋的月饼创新

今年桂林月饼市场除了“卷”口味,很多商家还“卷”起了造型,在月饼造型上加入了“国风”元素。一些商家别出心裁,趁着今年是龙年,做出了含有“龙”元素的“国风”月饼。

今年的中秋节,市民在品尝月饼的同时,还能感受创新口味与传统文化融合所带来的新体验。

新口味与传统口味比拼

卢先生收到的月饼。(卢先生的朋友圈截图)

中秋节将至,不管是在市场里还是在市民的生活里,月饼的氛围都变得浓厚起来。

记者走访发现,除了传统的白莲蓉、红豆沙、五仁叉烧等口味,本地月饼市场最常见的创新就是混搭“桂花”,如桂花白莲蓉、桂花玫瑰、桂花芝士口味月饼等。此外,众多烘焙商家都在研究新口味。最常见的就是“茶味”月饼,通过把乌龙茶、龙井茶、铁观音等茶叶原叶磨成粉,再与其他原料搭配,制作成月饼馅料。如今这种口味上的混搭在桂林月饼市场很常见。

不久前,家住彰泰·春天里的市民刘先生专门开车到七星区的一家烘焙店买了几盒月饼送人,自己也留了一盒。他拍照发到了朋友圈并配文说:“奇亚籽芋泥口味,就吃个新奇。”

刘先生购买月饼礼盒的那家烘焙店,把“桂花”和“茶叶”两个元素融合在一起,制作出了“桂花乌龙茶”口味的月饼。刘先生品尝过后说:“和传统的月饼区别还是挺大的。月饼甜度也很淡,吃起来是淡淡的茶香和花香。”

市民林女士在七星区有一家经营了十多年的烘焙工作室。林女士说,她掰着手指头一连数出了今年市面上新出的口味,说自己也在今年创新推出了“荔枝玫瑰”和“黄桃燕麦”口味的月饼,“如果不推出新品,感觉竞争力不够。”

“国潮风”“龙”元素月饼受欢迎

创意月饼制作成了龙帽、凤冠和旗袍的样子。(受访者许女士供图)

国风的创意月饼。(受访者林女士供图)

除了在口味上推陈出新,不少月饼造型上也“卷”了起来,其中有不少“国风”造型的创新。

一些商家在外包装上花了不少巧思,有的用原木搭配红色包装纸,上面还印刷着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或者干脆自己设计月饼盒,打开盒子就能看到栩栩如生的工笔画。

月饼的造型也能见到“国风”,例如山峰造型、醒狮造型、花生造型等。临桂区、七星区的两家烘焙店都推出了创意月饼。其中,荷花造型的月饼每一片花瓣都是纯手工制作。桂花造型的月饼每一粒小桂花也都是亲手粘在饼皮上的。

今年是龙年,有的商家也紧扣“龙”的主题,推出了“龙帽”和“凤冠”造型的手工月饼。“龙帽”月饼有大红色的襟带和黄色的镶边,而“凤冠”则以大红和深蓝色为主,都是满满的“中国风”。

临桂区售卖创意月饼的许女士说,“龙帽”和“凤冠”寓意“龙凤呈祥”,除此之外,店里还有桃子造型、李子造型、旗袍造型等月饼,有“桃李满天下”“旗开得胜”等寓意,在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里,替顾客讨个好彩头。

而在七星区经营烘焙店的林女士则把“龙”做成了“龙鱼”和“龙狮”。金黄色的龙鱼圆鳞片清晰可见,头上还有两个犄角,看上去圆滚可爱。

据了解,创意月饼相比传统月饼要贵不少。许女士6个创意月饼礼盒装售价是188元/盒,林女士8个创意月饼礼盒装则要300多元/盒。虽然价格不便宜,但这些创意月饼却很受市场欢迎。许女士说,一个星期下来,她卖掉了五六百盒。

古代文物里的中秋情韵

明月、团圆、中秋,在千年的传承中,融入中国人生活的细节。如今,我们依旧能在众多的文物当中,遇见当年的中秋。

铜镜里的团圆祝福

元“闲身青鸢”铜镜。(桂林博物馆供图)

相传,中秋节的前身是“千秋节”。开元十七年,唐玄宗李隆基应百官表请,将其生日设为“千秋节”,群臣向唐玄宗进献精美的铜镜以示庆贺。以后的每年千秋节,唐玄宗都会定制铜镜颁发给官员,并命名为“千秋镜”。唐玄宗曾就此事写过《千秋节赐群臣镜》:“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

从此,形成了每年中秋互赠铜镜的习俗,图纹华丽、铭文丰富的圆形铜镜,是花好月圆的象征,更有圆满、团圆、吉祥之意。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铜镜上的精美图案也成为传承中秋节文化和故事的重要载体。

在桂林博物馆二楼的“漓水春秋——桂林历史文化陈列”展厅,有一面元代“闲身青鸾”铜镜,将古人对“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望具象化呈现在眼前。在桂林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让人们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

该镜为青铜质,圆形,面光,背饰桥形钮,钮外双钩线菱形花开光,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菱形花开光内有九竖行楷书铭文。菱花开光外的外区四边各饰缠枝花纹,纹饰刻画细致精巧,以细线浅雕技法表现的花枝草叶处在镜边位置,却很注重细节,花蕊、花瓣、叶片、蔓枝姿态各异,枝条温婉柔顺,叶脉花筋清晰,显示出一种清新淡雅的自然韵致,这与宋代铜镜上写实性较强的花卉草叶纹相仿,甚具宋镜余韵。

镜背铭文自右至左为“月样团圆水样青,好将香阁伴闲身;青鸾不用盖孤影,开匣当如见故人”二十八字,描绘了一幅月圆水清、镜中映照出的孤影如同故人的温馨画面。

一轮明月照古今,这面圆圆的铜镜恰似一轮圆月,折射出从古至今人们对人月两团圆、阖家共安康的美好祝愿。在千百年历史的积淀与传承中,中秋节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寄托着人们对于团圆的情感,铭刻着家国情怀的担当,承载着我国深厚的中秋文化底蕴。

铜镜里的团圆祝福

明万历青花嫦娥仙人图梅瓶。(桂林博物馆供图)

自古以来,中秋便承载着浪漫的想象与神秘的传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嫦娥奔月。传说中,嫦娥趁后羿不在的时候,偷吃了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宫去了,后羿只能遥望着月亮寄托相思。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嫦娥奔月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嫦娥奔月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无论故事是何种版本,都体现了古人对奔赴星辰的特殊情愫,并借月亮来寄托相思、期盼团圆。

桂林博物馆三楼“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展厅中,有一尊明万历年间的青花嫦娥仙人图梅瓶。据桂林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该瓶造型秀雅、胎体密实,釉色细腻、微透灰白,青花淡雅明晰。整器图案共分四层,每层都以弦纹分隔。颈部绘青花蕉叶纹;肩部绘三组青花如意云肩纹,并装饰有折枝花果纹、钱纹及莲花纹;胫部绘海马山水纹,翻腾的海水江崖,寓意江山永固,社会太平。腹部主题纹饰中,嫦娥盈盈伫立,仪态端庄,脚下的玉兔回首顾盼,妙趣横生。两位仙人,头显宝光,正拱手行礼,似乎前来月宫拜访嫦娥。在三位仙人四周,仙鹤展翅飞翔,蝴蝶翩翩起舞,并配以松、竹、梅及灵芝、仙草等植物来烘托月宫气氛。整幅画面既刻画了人物的道骨仙风,又描绘出如梦似幻的月宫仙境,韵味无穷。通过这一尊梅瓶,人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奔月的大胆想象。

不仅是嫦娥,桂树、玉兔、蟾蜍,无不体现出古人对月亮的美好想象,以及对美好愿望的追求,也寄托了人们对平安、健康生活的向往。如今,有的地方仍保留着中秋拜月的习俗,在月下摆设香案,向月亮上的嫦娥和仙人祈求吉祥平安。

石刻中的文雅之乐

黄飞熊中秋游还珠洞题诗。(桂海碑林博物馆供图)

九代靖江王中秋玩月诗。(桂海碑林博物馆供图)

张栻水月洞题名。(桂海碑林博物馆供图)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寄情于中秋佳节,留下了无数的佳作名篇。在桂林,不少人留下了中秋情景的石刻。如今,我们依旧能在桂林很多地方欣赏到古人关于中秋的石刻,沉浸式感受古时的桂林中秋。

淳熙乙未年(公元1175年)中秋,张栻与好友同游,于傍晚时,放舟于漓江上,放眼望去,天宇清旷,月色佳甚。之后,便有了张栻水月洞题名:“淳熙乙未岁中秋日,广汉张敬夫约长乐郑少融、玉牒赵养民同游水东诸岩。薄莫,自松关放舟泊水月洞。天宇清旷,月色佳甚,因书崖壁以纪胜概。”在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提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可见,当时外出游玩赏月是一件很流行的事情。

到了明清时期,中秋已成为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赏月氛围愈发浓厚,蕴含的世俗情趣也愈益浓厚。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中秋夜,九代靖江王题诗一首:“凉浸琼楼宿雨收,卷帘坐对一轮秋。山河有影悬霄汉,风露无声下斗牛。夜色阑珊催玉漏,桂香馥郁漾金瓯。霓裳仙曲犹堪听,不羡当年汗漫游。”据诗词可推测出,九代靖江王在题诗时可能是在王府内的窗边赏月,雨停了,月亮出来了,窗外夜色阑珊,桂花飘香,与屋内孤寂一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康熙丙申年(公元1716年)中秋,黄飞熊游还珠洞时题“窿然古洞沁肌凉,佛像森森俨法堂。一片烟岚连北郭,几家渔网晒斜阳。珠还蛟室千秋异,月映漓江万里光。佳节正逢闲眺望,桂樽微酌有余香。”具象化地表现了作者在中秋游伏波山所看到的景象。还珠洞位于伏波山的山腹,作者在珠洞感受到洞窟内的凉意和佛像威严后,便登山远眺。夕阳下,雾气遮住了城外的北郊,漓江上浮现着几张渔网。直到晚上,月光洒在江面上,水面波光粼粼。在月光皎洁之夜,盛满佳酿,轻酌慢饮,一派风雅之景。

桂海碑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桂林有关中秋的石刻远不止这些。这些文人雅士的字词,既表露了他们的心情,也能让人们感受到当时桂林中秋的风光和民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