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丨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编者按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国家要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时,本报理论版推出两期专题,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回顾党领导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对于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今天推出的是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薛庆超撰写的文章。敬请关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写下了壮丽史诗。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20周年,对邓小平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驻”。其世界观被恩格斯评价为原始、素朴却正确,认为一切都在流动、变化、产生和消灭。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高屋建瓴把握历史大势,势如破竹实行改革开放,迅速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充分彰显其对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认知和积极应对。

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放在首位。1978年的中国,面临着新的历史选择。在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亲拟讲话提纲,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邓小平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认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邓小平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认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样“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的讲话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了指导思想,指明了全党全国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前进方向。这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宣言。

引领全党实现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转折。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思想指引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全会还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发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众望所归,人心所向。以此为起点,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改革开放的有利国际环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借鉴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创造居于世界前列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的应有之义。邓小平早年曾在法国勤工俭学、在莫斯科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广阔的世界眼光和汲取人类一切先进知识的博大胸怀。他熟悉天下大势,眼观五洲风云,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气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汲取世界上一切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

把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实现中美建交。20世纪70年代初期,毛泽东抓住机遇,以“乒乓外交”为契机,实现中美关系的历史性突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中美尚未建交的情况下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20世纪70年代末期,掌控中美关系的“接力棒”传到了邓小平手中。根据改革开放需要和国际形势变化,邓小平亲自主导中美建交谈判并提出三项原则:美国必须与台湾“断交”、美国必须废除与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必须从台湾撤走一切美国军队和军事设施。曾经与邓小平会谈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回忆说:“邓气魄大,立即使我心折。他富有才智,机警,精明,理解很快,相当幽默,强硬而直率。”布热津斯基对邓小平说:“我受命向你证实:美国接受中国的三个基本点。”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同时,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中美建交,举世震动。从此,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奠定中美关系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石。中美建交后,应美国政府邀请,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邓小平与美国总统卡特举行一系列会谈。卡特总统说:“邓给我留下了好印象。他性格坚强、有才智、坦率、勇敢、气宇不凡、自信、友好。同他谈判是一种乐趣。”在卡特总统举行的国宴上,邓小平谈到自己政治生涯的“三落三起”时,风趣地说:“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在欢迎邓小平的文艺晚会上,200名美国小学生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把气氛推向了高潮。演出结束,邓小平走上舞台拥抱和亲吻参加演出的美国孩子,受到全场观众热烈欢迎。卡特总统写道:“一直强烈反对同中国建交的参议员拉克索尔特在看了这场演出后说,我们被他们打败了,谁也没法对唱中国歌的孩子们投反对票。邓和他的夫人看来真的爱人民,他确实令在场的观众和电视观众倾倒。”在此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国际形势进行了讨论,签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以及在教育、农业、空间方面合作的谅解换文,在高能物理方面合作的协议,建立领事关系的协议等。这次访问,奠定了中美关系长期发展的基石,是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重构世界战略格局的重大举措。以中美建交和邓小平访美为契机,中国改革开放赢得四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邓小平洞察时代特征和国际局势,提出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改革开放要抓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双方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1979年2月邓小平再次访问日本,同新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举行会谈,就中日经济关系等问题交换意见,并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提出“小康”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期盼。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描绘了实现“小康”的宏伟蓝图。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就了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恢弘史诗。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小康”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概念。他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外国客人时第一次提出“小康”目标:“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阐述“小康”愿景。从此,中国共产党对建设小康社会一以贯之,一抓到底。1987年4月,邓小平指出:“总的来说,我们确定的目标不高,从1981年开始到本世纪末,花二十年的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到1000美元。在这个基础上,再花五十年的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4000美元。那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为此,邓小平完整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美元,20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此,“小康”社会作为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面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发展阶段。党的十二大正式把实现“小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在建党百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农村改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中国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改革来自农民的创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此前,农村生产关系的频繁变动超越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大锅饭”“大呼隆”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大潮。“小岗变法”引发的农村改革大潮汹涌澎湃。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生产力空前发展。从单一种植粮食发展到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菜则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单一农业经济发展到多种经济,种粮专业户、养猪专业户、养牛专业户、养兔专业户、养鸡专业户和科技专业户、种子专业户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单纯农业种植发展到庭院农业、循环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订单农业、出口农业、电商农业。改革开放提高了农村的科技水平,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机械化飞速发展,这是任何人也没有预料到的。农村改革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解决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吃饭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也是对整个人类的伟大贡献。

邓小平多次讲,农村改革不是自己的发明创造,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他只是把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总结出来、推广开来。邓小平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问题,树立了实事求是的典范。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历来反对教条主义,注重在实践中开辟前进的道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创办经济特区,是前无古人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这方面的论述,世界社会主义史上没有这方面的实践,“本本上”没有记载这方面的经验。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中期,广东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出现农民跑到香港打工的“逃港风”。中共广东省委负责同志到发生“逃港风”的村子调查研究,找到了贫困是其根源,于是向中央提出,划出一块地方给予特殊政策,迅速把经济搞上去、迅速把群众生活搞上去,从根本上解决“逃港风”问题。在此期间,国务院有关方面组织的西欧、东欧、香港、澳门经济考察团(组),向中央提交一系列经济考察报告。经过中央深入研究,经济特区应运而生。经济全球化决定了中国只能在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外开放是汲取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各种议论纷纷攘攘。为此,邓小平1984年到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实地考察,在企业、码头、农村、渔村、工厂、公司等,与工人、农民、渔民、科技人员、企业家、港澳人士进行广泛交流。最后得出结论,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实践证明,我们设立经济特区的决策是正确的。实践出真知、出经验、出智慧。邓小平从经济特区调研中敏锐把握到时代脉搏,回到北京后,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形成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接着,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把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大步;1988年4月,中央决定在海南建省,把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沿海地区开放、沿江地区开放、沿边地区开放,使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沿江地区、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有力带动了国民经济发展,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迈上新台阶。历史证明,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创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产生非常好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深圳经济特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圳示范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典范。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际风云急剧变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重大挫折。在此前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总之,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他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立足于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的重要国际战略方针。邓小平说:“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多得很,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两霸争夺世界,现在比那个时候要复杂得多,乱得多。怎样收拾,谁也没有个好主张。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为此,邓小平再次来到经济特区,广泛接触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农民、工人、企业家、港澳人士,问计于民。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党。”“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经济发展要快一点,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在深圳前往珠海的快艇上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在珠海经济特区,邓小平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的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南方谈话精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科学总结改革开放实践和经验,明确回答了一些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问题,要求全党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迅速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浇水不用撸撸头”早已成为现实,延续数千年的“铁犁牛耕”进入了“农耕社会的历史博物馆”,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和农用汽车在“希望的田野”上纵横驰骋。喷灌机、无人机、远程控制、智慧农业蓬勃兴起。改革开放极大地开拓了农民视野。大批农村青年下广东、闯深圳,到新疆摘棉花,到国外去打工,认识了世界,学到了现代科技和管理经验,积累了资金。反哺创业,经商办厂。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各种作物百花齐放,塑料大棚、蔬菜革命使四季鲜菜不断。东西南北各种农作物互相移植,外国优良品种到中国农村落地生根,蔬菜瓜果市场琳琅满目。改革开放的中国,高新科技园区遍及全国,高速公路纵横交汇,高速铁路世界一流,宇宙飞船遨游太空,“一带一路”惠及世界,中欧班列浩浩荡荡,中国旅游团遍及全球,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列宁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毛泽东使欧洲西部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亚洲东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曲折,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汲取了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与教训,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科学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性飞跃。邓小平晚年编纂《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时,特意将原来第二卷末篇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概念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挪到第三卷作为开篇之作,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作为第三卷的最后篇章,并在第三卷完成定稿时宣布“大功告成”。这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完整体现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表明了邓小平对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为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了康庄大道,而且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

“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邓小平要求全党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检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否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试金石”和基本标准。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就是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支持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推动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新时代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我们坚信,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指日可待。

(作者为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

图为报纸版面截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