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海报 | 舞炮龙、赶坡会、吃袍汤…… 快来体验广西非遗多彩民俗

五彩八桂、壮美华章

8月10日,央视一套晚8时播出的

《非遗里的中国》广西篇节目中

多个广西非遗项目精彩亮相

展现了广西民族交融、绚烂多彩的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目前已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0项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15项

其中有3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民俗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壮、汉、瑶、苗、侗、仫佬、

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民族世居于此

构成了广西多彩的民俗文化图谱

舞炮龙、赶坡会、吃袍汤……

历经岁月的沉淀

传统民俗仍在延续

一组海报带你体验广西非遗多彩民俗

↓↓↓

壮族蚂拐节以祭拜蚂拐为核心,是一种民间祭祀性的节庆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目前,壮族蚂拐节主要流行于河池市东兰、天峨、南丹等地的壮族聚居地区。各地举办蚂拐节的时间不尽相同,有的从正月初一开始,有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有的历时5—7天,有的长达一个月。各地的仪式也不完全一致,有繁有简。活动程序一般为找蚂拐、祭蚂拐和葬蚂拐,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祭祀、抬蚂拐游村祈吉祥、立幡、蚂拐歌会、吃蚂拐饭等。2006年,壮族蚂拐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系列坡会群是融水苗族人民在春节期间,举行祭念祖先、驱邪祈福、庆祝丰收、鼓舞斗志、传承技艺、展示服饰、交流感情的盛大民族节日。届时,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盛装出行,四处赶坡会,接连不断的坡会形成一条完整的坡会链。2006年,苗族系列坡会群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宾阳炮龙节是融合了汉、壮民族文化特色的综合性民间节庆,主要包括游彩架、灯会、舞炮龙等活动,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流传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一带。2008年,宾阳炮龙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会鼓习俗,是壮族人民在稻作生产中形成,以敲击牛皮鼓营造热闹氛围,达到驱邪纳吉、竞赛娱乐目的的民间传统习俗。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壮族会鼓习俗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霜降节在每年农历霜降后的9天内举行,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的天等、大新、德保、靖西、那坡等地,尤其以天等县的壮族霜降节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内容有酬谢自然、纪念民族英雄、举行文体活动、走亲访友、商贸活动等。2014年,农历二十四节气(壮族霜降节)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壮族霜降节作为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之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吃袍汤”习俗又名袍汤节,是隆林汉族人民最为盛大的民俗节日。每年腊月十八,十里八乡的隆林汉族人民便欢聚于一堂,杀猪割肉、制成“袍汤”,在欢歌笑语中同吃“袍汤”宴,共度“袍汤”节。此外还开展山歌对唱、打鸡儿棒、打波啰等系列民间文体娱乐项目,以此增进亲友和睦,一齐迎禧接福、祈求丰年。2020年,隆林汉族“吃袍汤”习俗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查看更多内容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