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北海市海城区实施“三项工程”拓宽农村居民三类收入

北海市海城区实施三项农村居民增收工程,通过系列富民增收政策组合拳,有效拓宽增收新渠道、挖掘增收新潜力、培育增收新动能,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就业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2023年,该城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0%、高于广西平均水平。

实施“产业增收”工程,挖掘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

一方面,打造产业“蓄水池”。发动桂林银行、北海市区联社等金融机构推广“富农贷”等涉农普惠金融产品,为有融资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牵线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累计“搭桥”融资需求达579万元,投放小额信贷171.5万元,有效缓解农企融资难,带动乡村产业有序发展,辖区脱贫户、监测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100%。另一方面,构建产业“融合链”。发挥市郊“菜篮子”优势,依托城区中央厨房项目,通过“带种带养”“订单种植、产地直供直销”模式,形成稳定产加销链条。在此基础上,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辖区农村居民融入产业链、进入大市场。如,该城区食用菌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产出的食用菌产品,占到北海近70%的市场份额,带动户均增收0.6万元。

实施“务工增收”工程,提升工资性收入增长动力

一是推广双向促就业模式。通过网格多元力量摸清就业底数,梳理“就业及培训意愿清单”,建立就业情况信息库,对标目标岗位“送训进村”,增强就业适应性。健全就业意向反馈机制,通过现场招聘会、点对点送工、入户家访等方式,定期向农村居民推送不少于3个就业岗位,使农村居民更直观直接了解岗位、提高就业意向。二是推行特殊群体“政府培育+企业运营”兜底模式。打造残疾人辅助就业“扶志家园”,推动广西惠科光电、市人民医院等13家企事业单位,提供特殊群体就业岗位,26名弱半劳动力、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最低每月增收1810元。三是升级“零工市场”。整合服务资源升级专业零工市场,形成招工候工、信息推介、劳保维权等一站式服务管理体系,完善灵活就业人员、脱贫劳动人口就业服务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超额完成自治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指标,2023年发放稳岗就业补助比增17.42%。

实施“资产增收”工程,释放财产性收入增长红利

一是打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辖区街道(村委)因时因地制宜,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股民”等合作联营模式,培育物流、仓储等产业,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打造特色商贸城、高德物流园地等集体资产,形成村级收入和村民收入持续增长点。2023年,海城区村集体经济资产总额逾2.66亿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22.49万元、较上年增长14.2%,40%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二是以农村土地流转助力传统产业发展。拓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实施“小田并大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发展连片式经营,2023年以来辖区新增流转土地194亩,累计培育出专业合作社等41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以土地租赁、务工及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带动农户7480户。三是大力盘活闲置资源性资产。出台庭院经济特色产业项目实施方案,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同企业、合作社发展“庭院蔬菜园”“庭院养殖场”。结合辖区区位、人文、自然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业,以“房屋出租+村民入股”等模式推动村民变股东、村民变员工,辖区乡村民宿超过1000家,吸纳村民就近就业超过3000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