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古韵南乡 人文荟萃|探访中国传统村落桂平市中沙镇南乡村

南乡村位于桂平市最南端,中沙镇西南部,与玉林市兴业县交界,整个村落依山傍水,四周环山,绿水环绕,村内环境秀丽怡人,山清水秀,有诗叹曰:“马岭高峰秀,湾湾绿水长。大容山下屯,最美是南乡。”2019年,南乡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近日,记者走进南乡村,感受该村传统人文气息。历经千年风雨,青墙、黛瓦、漏窗、弹石路,道路曲折有致,古老的卵石小巷冒出青青小草,它们的古色古韵氤氲在青山绿水间,栖息在一砖一瓦上,也沉淀在一门技艺、一项传统中……记者寻古迹、访非遗,阅见过往时光,也看到新风新景。

千年沉淀,连片古建筑群惊艳时光

南乡村最让人惊叹的,当数集中连片的古建筑群。

堂皇的尚德堂、洋气的松柏庄、典雅的大夫第、优雅的明府第,已成为南乡村韦氏家族豪华庄园的代表,锻造了这个小村庄坚实的文化底蕴。作为中西合璧的古建筑,其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一雕一画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与气息,使村落交织着典雅与水墨的韵味。目前,该村处于游客自由出入、免费参观的开发进行时状态。

“村里韦姓人数最多,韦姓先辈们在早期获得的荣誉和功名也最多。”南乡村委会副主任韦伟江介绍。遇到游客进村参观,韦伟江会主动担任向导,介绍南乡村的古往今来,让游客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这个古村的辉煌历史与热情的待客之道。

“尚德堂有‘中华第一庄’的美称,有国画1500余幅。”韦伟江介绍,尚德堂于光绪三十四年由南乡村大富豪韦学通始建,韦如琢、韦嗣堂续建。建筑布局巧妙,屋脊上装饰有花草和小蹲狮,封檐板饰有山水、花鸟、人物浮雕,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房屋多达99间,建筑面积约7200平方米。大夫第壁画有200多幅,其中不乏异域风景画,富含西洋情调;明府第是尚德堂拜祭祖先的地方,其所示对联为“明明白白做人,府府州州清廉”,寓意深刻。

松柏庄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虽历经风雨,但墙上的雕画依然清晰可见。“清朝时期,中西建筑文化融合难度太大,在国内很少能见到欧式建筑,但偏僻的南乡村有松柏庄的存在,实在令人惊叹不已。”韦伟江说。

南乡村的传统建筑内容丰富,令人惊艳,不仅有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还有部分宗祠建筑和极少数军事防御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有悬山式、硬山式两种,依山建造,错落有致。传统民居建筑以院房组合为主,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与青瓦覆盖自成一体,坐甲向庚。其中历史建筑尤有特色,既有宫廷式建筑,又有欧式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中西融合,古洋并重,彰显了古韵南乡开放包容的姿态,也是古丝绸之路文化交往的见证。

南拳南狮,非遗文化历久弥新

传统村落里,有古建筑、古井、古巷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拳、南狮这两大文化瑰宝,如同璀璨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诉说着南乡村人的情感和记忆。

据史书记载,南拳流行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南乡村为桂平南拳核心分布区域,在桂平市域内有着广泛的传承群体。20世纪50年代,南少林武术传承人到南乡村教授武术。当地群众在习得南拳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训练、实战,演变出了自己独特的武艺。如桂平南拳的独特棍法刘师棍,桂平南拳的核心拳术四面捷等,以“快、准、狠”的强实战性为主要特征。2023年10月,桂平南拳入选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拳在南乡村得到很好的传承和推广。(受访者供图)

“南拳的特点是门户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在发力时,大多要呼喝作声,吐气催力,以增强爆发力,要像拳谚所说‘触即变,发如箭’。”南拳非遗传承人韦业河介绍,南拳拳术包括八卦拳、屠龙拳、四面捷(连环拳、花拳),器械多使用大刀、合刀、大耙、刘师棍等,阵仗包括八卦阵、二十人梅花大阵,对练包括二人手策、三人手策、四人手策等。2018年,韦业河在南乡村开设武馆,致力推广桂平南拳,现已招收学徒101名,并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进行教学。

南狮是南乡村另一项民间传统表演文化,传承人为南乡存胜堂舞狮队。“我们用的狮子是头上有角的雄性狮子,其特点是威武勇猛又不失嬉戏娱乐、幽默诙谐。”存胜堂舞狮队教练韦伟豪介绍,南乡狮用的是大锣、大鼓和大铍,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由大头佛(又称大面)手执葵扇,作为带领的小猴子(又称小面、戴猴子面具)手拿香包配合,节目丰富,融祈愿与娱乐于一体。

南狮表演。(受访者供图)

“我们村的狮子舞历史悠久,在传统节日、村民喜事时,我们的舞狮队都会组织起来热闹一番。”韦伟豪说,南狮这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缘于老一辈艺人对传统有着深厚的情怀,在大家的共同推广下,现在也有越来越多人喜欢南狮。目前,南乡村共有狮队8支160余人,其中有儿童狮队2支,女子狮队1支。“目前村里也有学员,大多数在周末和暑假训练,村里很多孩子看到以后,也有兴趣跟着学习舞狮。”他说。

南拳、南狮、南乡泥塑、农民画、戏曲、木雕、民俗节日等富有南乡特色的传统技艺和文化,都展现出南乡人的生活志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南乡民间艺术的厚重文化传承和新时代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先进意识。

人才辈出,廉政、励学文化脉脉相传

挖掘人文内涵,传承文化薪火,这是南乡村“新生”的另一张王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清廉既是为政之本源,也是为政的宗旨。据资料记载,嘉庆年间出仕的南乡人蒙上义,为人忠厚,勤政清廉,颇有政绩,官至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广西布政司司理问,当时,全国各地库银亏欠严重,仅有奉天、山西、广西、四川、贵州五省无亏欠。尽管是高官厚禄的大人物,他的故居还是普通的土木结构,只有挂在门头上的“职佐旬宜”大匾额,在无声诉说着主人昔日的辉煌。

虽为稻菽谋,不坠青云志。南乡村历来重视教育,书香浓厚。任广东昌化县(即今海南昌江县)知事的韦学俸,俸任期间,重教督学,兴办学堂,颇有政绩。在清代,昌化县共出举人179名,仅在韦学俸任职的光绪年间,就出贡生76名。富甲一方的绅士韦学通崇德向善,以德治家、以德立世,乐善好施,曾办了一间孤儿院,收养孤寡儿童,其五亩义田所收稻谷全部用于济助穷人孩子读书上学。

此外,还有省立第八中学(浔州中学)督学、校长韦翰荃,著名作家、诗词评论家韦湘秋等人才。南乡人把教育视为最根本和笃定的基石,兴学成风,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和廉洁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尚学的良好氛围。2019年,南乡村成立韦氏助学基金会,每年举行一届“励志育才奖教奖学、扶困助学活动”,以表彰优秀学生。自韦氏助学基金会成立以来,共资助奖励了95名南乡优秀学子,联合多名乡贤和爱心企业家共捐款约14万元,在全村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的孩子们勤奋学习、追求卓越。

“目前,我们正在深入挖掘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廉洁因子,创新廉洁文化的传播方式和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廉洁文化的普及,推动廉洁文化古今交融、廉洁思想代代相传。”中沙镇党委书记胡业盛说。

 下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