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在数字化时代,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诈骗案件频发,诈骗种类花样繁多,让人防不胜防。但只要提高警惕,掌握“不要、不信、不怕”这“三不”绝招,就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不要:送上门的“好处”是陷阱,不能要。骗子往往以高收入、高回报为诱饵,或者以“在家动动手指就能轻松赚钱”进行诱惑,吸引人们上钩。一旦参与就会被骗,少则被骗数千元,动辄被骗数万元。此类诈骗类型多以刷单返利诈骗、投资理财诈骗居多,受骗群体多为女性、宝妈、无业者等。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送上门的“好处”往往是陷阱。
典型案例:2024年6月28日,唐某玩手机时被拉进一个QQ群,群内有人声称“进群就有13.2元钱”,还附带了另一个QQ群号。唐某根据群号进入了“帮美女点赞群”,在领取了初始的红包后,被诱导参与各种任务,如点赞、刷单、帮平台充话费返现金等。起初,唐某确实收到了一些小额的赏金,但当她投入1000元后,被告知操作失误,资金被冻结,要解冻就要多做任务。在对方的诱导下,唐某不断领任务,先后转账23笔,意识到上当却为时已晚,共被骗3万余元。任何承诺高额回报的投资或工作,都应谨慎对待;对于需要你先投入资金的任务,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保护好自己的手机验证码、银行账户、收款二维码等敏感信息。
不信:不确定的“信息”多骗局,不能信。诈骗分子常常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发送一些不知名的短信链接、微信信息、无名网址、不知名二维码来诱导受害人点击进入某网站,参与网站活动实施诈骗,或者制作一些木马病毒让受害人点击,从而盗取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实施诈骗。此类诈骗类型涉及的诈骗种类较多,受骗群体多为好奇心较大的人群。
典型案例:2024年6月25日,张某发现自家小车反光镜上有一张印有二维码的纸片,出于好奇就扫描查看,竟然是一个“交友”软件,张某尝试着联系对方,被告知要完成任务方能“交友”,于是按要求做任务,完成了几单小额任务,本金佣金都返还给了张某,对方趁机让张某做大单,张某见有利可图就继续刷单,谁知几个大单任务后对方说操作失误资金冻结,要解冻就要再刷单,张某某最终被骗6万余元。对于来源不明的短信、微信信息,要保持警惕;对陌生人发送的信息,尤其是涉及金钱的,不要相信;避免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不怕:找上门的“麻烦”是圈套,不能怕。诈骗分子会以各种理由制造恐慌,如冒充公检法、律师等,声称受害者涉嫌诈骗、泄露明星隐私,或者涉嫌其他违法犯罪需要配合调查,让受害人按照他们的要求进行操作,下载不明软件,从而实施诈骗。
典型案例:2024年7月5日,小王在手机上看到自己仰慕的明星,于是加为好友,聊天后,对方以侵犯明星隐私为由,诱导其下载不明软件。小王在“律师”的引导和威胁下,通过家长的手机找到了家长的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更改了支付密码,然后又把收到的转账验证码告诉“律师”,最终被骗2万余元。对于声称你涉嫌犯罪的电话或信息,要保持冷静;避免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防止被植入木马病毒;保护好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
全州公安提醒大家,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每个人都应提高警惕,学会识破诈骗分子的伎俩。通过“三不”绝招——不要、不信、不怕,更好地保护自己,守好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