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我区不断深化民族工作法治化建设——以民族文化力量滋养社会法治精神

今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活动主会场的科技潮玩街区,以“法治+科技+生活”的形式沉浸式普法。图为通过全景模拟驾驶开展交通法规安全教育。

龙胜各族自治县司法干警利用民族节庆,走村入寨开展普法活动。韦吉阳 伍锡花/摄

南宁市普法宣传形象代言人“阿洛”和“小智”。

2024年“法治来宾”民族法治宣传活动在象州县举行。图为法治文艺晚会的歌舞表演。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

广西拥有12个世居民族和44个其他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进程中,我区制定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司法厅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法治宣传教育条例》,抓紧抓实民族地区的普法工作,推动全民普法规范化、常态化。我区各级司法部门积极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库”,主动对照群众法治文化需求,打造兼具现代法治基因和地方民族文化色彩的民族普法品牌,不断满足壮乡群众法治文化需求,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安宁巩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1 发掘民族特色文化 融入群众创新普法

5月15日,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牙己村举行一年一度的“四月八”坡会节,普法工作者用侗、苗等民族语言进行法治宣传,带领群众共唱普法山歌。三江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如侗族多耶节、侗族大歌节、花炮节、韭菜节等民俗节日。该县以民族节庆为载体,采取“耶歌”“月也”“百家宴”的形式,在侗乡苗寨广泛开展普法活动。通过芦笙踩堂、侗族琵琶歌、笛子歌、侗族大歌、侗戏等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法治宣传更生动具体、贴近生活、贴近农村、贴近百姓,使群众与法律的关系更为密切。

广西以民族文化、民俗活动为载体,找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契合点,积极拓宽普法工作新路子。譬如,利用广西三月三歌圩节、荷花节等重要节点,以“双语普法”“山歌普法”“圩日普法”“文艺普法”等方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活动。

今年,由自治区党委依法治区办、自治区司法厅承办的“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活动主会场科技潮玩街区活动,以“法治+科技+生活”的形式沉浸式普法,让学法“潮起来”。科技潮玩街区科技感满满,街区活动以“法治润八桂 科技兴未来”为主题,加持数字互动和体验表演,设置潮玩小广场及普法互动乐园等版块。全息投影刘三姐3D普法互动、“机器人潮舞”、AI下棋、全息风扇屏3D互动、法律大模型AI互动体验、全景模拟驾驶等高科技设备,吸引不同年龄的游客前来游玩打卡。

此外,自治区司法厅联合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山歌学会等面向全区开展普法山歌征集活动,征集12个类别上千首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语言的原创普法山歌,并整理编印山歌擂台赛优秀作品集;开展“普法山歌dou来唱”抖音视频征集展播等活动,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自治区司法厅创作的《娃娃有法走天下》《普法迪斯科》《民法典尼的呀》等普法MV,巧妙融入壮族山歌、流行说唱、非遗传承等元素,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2 开展示范村创建 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防城港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位于广西海岸线最西南端,是美丽迷人的“京族三岛”之一。该村结合民族文化,以京族哈节、京族歌圩日、开海节以及各自然村艺术团文艺表演等载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建设法治宣传长廊、京族哈节广场(法治广场),让群众在游玩、健身、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

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社区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有来自全县16个乡镇的壮、汉、苗、彝、仡佬等5个民族,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聚居大家庭”。社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元素有机融入居民公约,引导各族群众自觉树立邻里团结、家庭和美、互帮互助的行为准则,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增强群众法治意识,社区不定期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实施“法律明白人”培训工程,培养“法律明白人”和一楼(栋)一法治宣传员,及时了解各族搬迁群众思想动态、利益诉求等,有效防范化解矛盾纠纷;建立法律咨询服务中心,派遣律师轮流常驻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近年来,我区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筑牢民族团结基石,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社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村、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平林村、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城中社区相继获得“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据统计,目前,我区已成功创建126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其中89个村(社区)同时获得在党的建设、平安建设、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生态环保、民族团结等方面的荣誉称号。

3 多举措精准普法 提升全民法治素养

“哪缺就补哪,缺啥就补啥。”广西各地积极强化各级法治文化基地和阵地建设。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金江村设立“村级法治宣传点”,围绕法治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广泛宣传涉及土地山林承包、环境保护、补偿安置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创新推出民法典宣传园,通过法治艺术造型、石刻石碑、法治主题景观、法治小径等全方位展示法治文化内涵,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熏陶。

目前,广西已实现111个县(市、区)法治文化基地全覆盖,打造乡村法治广场1837个,法治文化长廊9272个。其中,12个自治县打造乡村法治广场47个,法治文化长廊122个。结合广西沿边少数民族聚居实际,我区大力推进“宪法边疆行”活动,建立边境乡村法律服务站35个、纠纷调解室153个,积极营造边疆民族地区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开展普法宣传中,我区聚焦民族、地域特点,在建好、用好法治文化阵地这个静态普法阵地的基础上,将普法宣传变成了移动的舞台,聚焦民族群众、青少年等关键群体,开展形式丰富的普法活动,打造既接地气又聚人气的平台。

近日,由自治区司法厅、自治区妇联主办的2024年“巾帼普法乡村行”广西“巾帼法律明白人”培训班在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举办,通过引导少数民族妇女群众积极学法,增强维权意识和法治意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实施办法》,全区各类学校通过开展法治课堂、知识竞赛、主题班会、黑板报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分年龄、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全区17个普法网站、83个普法微信公众号同频共振,持续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成效明显,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广西通过不断创新普法方式,突出地方特点,在提高普法宣传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趣味性上下功夫,注重将法治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山歌文化等地方民族特色深度融合,让人民群众更加主动走近法律、学习法律、使用法律,用法治的力量滋养各族群众素养,真正实现让文本上的法律“活起来、动起来”,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