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经济 · 生活 > 科教 > 正文 |
逛展去!一窥广西多民族交往交融的千年底蕴 |
2024年06月09日 21:22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李良 |
又一宝藏展对外迎客!民族情拉满。记者 梁馨文 摄制 6月8日,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民宗委联合主办的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开幕式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记者从现场获悉,本次展览分为“共辟辽阔疆域”“共书悠久历史”“共创灿烂文化”“共育伟大民族精神”四大部分,以文物实物、图文展示、多媒体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讲述民族团结进步的广西故事。 开幕式现场。记者 祝萌 摄 展览现场。记者 祝萌 摄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千百年来,广西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一起生活,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与全国各民族一道,共同开拓了我国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八桂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籽籽同心。 展览开幕当天游人如织。记者 祝萌 摄 本次展览得到全区30家文博单位的大力支持,展出的295件(套)文物,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二级文物,这些珍贵文物犹如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广西的过往与辉煌。接下来,让我们一窥广西多民族交往交融的千年底蕴。 第一部分:共辟辽阔疆域 “三鱼共首”石刻仿制件。记者 祝萌 摄 “三鱼共首”的图像最早出现于东汉,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它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和谐、团结和繁荣的追求。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村风雨桥上的“三鱼共首”石刻镌刻于清光绪年间。该石刻见证着聚居在龙脊十三寨地区的壮、瑶、汉等兄弟民族相濡以沫、唇齿相依的深厚情谊。 青铜器组。记者 祝萌 摄 广西大约在距今3000年前有了青铜文化萌芽。广西武鸣马头元龙坡、恭城嘉会镇乡秧家村金堆桥春秋墓,贺州龙中岩洞葬,均出土大量含有中原、楚、滇文化元素的青铜器,说明广西在很早以前便与中华各地有文化交流。 战国竞渡纹牛纹铜鼓(石寨山铜鼓)鼓面纹路依旧清晰。记者 祝萌 摄 战国蟠螭(chī)纹青铜罍(léi)。记者 祝萌 摄 第二部分:共书悠久历史 “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铜印。记者 祝萌 摄 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今广西全境均属广南西路管辖,是为“广西”地名之始。镌刻于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的“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铜印,是北宋朝廷派遣禁军驻守广南西路重镇邕州的证明。 贵港梁君垌汉墓出土的汉代附古俑红陶船。记者 祝萌 摄 从古至今,广西通过众多的水陆道路与中原地区互通有无,与广东、云南、贵州等地也有着密切的商贸往来。 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合浦的汉代和三国墓葬出土了大量铜器,具有明显的中原艺术风格,是广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同中原地区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的见证。 合浦汉墓出土的铜马。记者 祝萌 摄 刻花三羊钮铜簋。记者 祝萌 摄 第三部分:共创灿烂文化 古代寓居广西的文化名人。记者 祝萌 摄 《苏轼书荔子碑》拓片。记者 祝萌 摄 历史上,有大量中原地区的文人学者流寓广西。他们在广西兴学立教,为广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广西文化的交流。 五源书院碑刻拓片。记者 祝萌 摄 广西的书院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历史上曾有300多所。其中,五源书院、肇化书院、西邕书院、太子泉书院等多家书院位于民族聚居地域。书院促进了历史上广西教育的发展,客观上加速了中原文化在广西的传播,促进了广西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文化基础。 第四部分:共育伟大民族精神 自古以来,广西各族人民对镇守边关、维护祖国统一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八桂儿女挺身而出,同仇敌忾,展开英勇无畏的斗争,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立下了保家卫国的不朽功勋。 “抗战必胜”小江瓷壶、“还我河山”提梁瓷壶、“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瓷罐。记者 祝萌 摄 广西小江瓷是抗战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抗战时期,在张世聪、潘孝彪等爱国人士的组织发动下,小江瓷厂生产了大量题写有“抗战到底”“抗战必胜”“还我河山”等字样的抗战瓷器,鼓舞广大民众抗日的斗志。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基于文物和藏品,设计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涵盖日用百货、休闲礼品、美学展示等类型,应用场景丰富,色彩运用大胆,将蓬勃的精神与时代活跃的思维紧密相连,妙趣横生。 现场展示的系列文创产品。记者 祝萌 摄 据了解,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0月,之后将赴梧州、柳州、桂林、玉林巡展。展览持续期间还将结合展览陆续开展“籽籽同心绘家园”观众互动、“拾遗千年解谜案”博物馆实景剧本体验等活动。以新内容、新互动、新形式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让各族群众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市民在中华传统纹样沉浸式体验空间——“石榴花屋”里互动。记者 祝萌 摄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