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实践与创新

桂在学习

徐广东 侯一夫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第二个结合”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思想结晶,科学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原因、过程、结果。思政课教师应讲清、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理契合、实践融合、时代结合,在开好思政课的过程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理的内在契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石。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统物通变”历史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二者的学理默契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基点,这种契合蕴含着对象性关系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意义。在物质世界领域,马克思主义以物质本体与普遍联系发展为框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精气为物”为本原命题,用朴素的“精气说”来解释自然、生命的本质,二者本体认知上都坚持物质实在论。认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主张认知以实践为起点最终回到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知行合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用“行”来检验“学”的效果。方法论上,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矛盾”思想极为相似。《周易》“一阴一阳谓之道”,核心就是以“对立统一”来解释自然与社会的变化发展规律;朱熹、王夫之等提出事物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一之体立,两之用行”,把统一性看作是矛盾的根本,把朴素辩证法推向唯物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创造性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对待历史则强调“统物通变”,社会形态“今胜于古”,“世必有革”,存在与意识关系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主体“民贵君轻”,“民主君客”,二者均重视经济因素、民众力量、历史变革。哲学理论方面高度的相符、相适,不仅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其后必然结合完成了学理上的“基因配对”。

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的外延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理的相似共通推动了二者相互调节、相互转换,作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并在实践中增强了这种有机融合。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毛泽东同志通过诠释《墨经》中“实”的范畴,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并成功地运用“矛盾”“践履”“知行”等传统观念赋予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新的内涵。至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第一次交融汇通,“实事求是”也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方法论原则。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用“小康社会”标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江泽民同志赋予“与时偕行”以“与时俱进”的内涵,胡锦涛同志以“和为贵”为价值导向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有机土壤,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经由实践融合二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讲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创造性结合。“结合”代表着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两种文化主体思想意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的理想愿景,“第二个结合”把共产主义信仰与美好社会愿景有机结合,赋予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敬贤达、尊孝道、重修身风气盛行,“第二个结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传统德治有机结合,赋予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以道德力量。新时代10年,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与中华传统人本思想有机结合,赋予执政理念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天下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德行理念,“五常之德”“行仁之方”“忠恕之道”等与时代价值诉求遥相呼应。“第二个结合”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在新时代文明创建的实践中广泛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贵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交往准则,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和平、和睦、和谐”理念,主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新时代的主题,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携手各国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第二个结合”通过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之道有机结合,实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融会贯通。

【作者分别为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教授;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内涵及规律研究”(22BKS012)阶段性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