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文化中国行丨传统技艺的“新花样”!这样的壮锦你见过吗?

初夏时节,走进位于崇左市龙州县城南幸福家园小区的龙州壮锦世家工作室,犹如来到织锦技艺的“大观园”,服饰、围脖、手袋、屏风、公文包、杯垫、挂件……各式各样的壮锦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壮锦是我们壮族人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品,以棉、麻线作经,以彩色丝绒为纬,是采用‘通经断纬’方法平纹交织的织物,质地坚韧厚实,色彩热烈绚丽,图案别致精美,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崇左市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州金龙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素英说。每当有参观者前来,李素英都会兴致勃勃地向他们介绍作品,并坐到织锦机前,现场为众人展示壮族织锦技艺。

各式各样的壮锦文创产品。记者 黄沁芳 摄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千百年来,壮锦记载了壮族的历史与风俗,描绘了壮族的精神信仰与审美情趣,是壮族民众与其他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成果。2006年5月20日,壮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代黄地绿线宝瓶花回纹壮锦。资料图

龙州县是广西壮锦的发源地之一,李素英从小跟家人学习壮锦编织技艺品,是龙州金龙壮锦第五代传承人。她编织的壮锦构思精巧独特,织技严谨精湛,色彩艳丽大方,连续9年在广西或全国工艺品展览比赛中获奖。

2019年,在龙州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素英创办了“龙州壮锦世家工作室”“李素英织锦帮扶车间”,从当地的脱贫户中召集20名妇女作为“织娘”,承接制作壮锦家居装饰等。自帮扶车间成立以来,为40多名城南幸福家园小区搬迁户提供了工作岗位,年人均收入2万多元。这一做法真正做到把学习技艺的机会送到安置点中,带动更多群众增收,并使壮族织锦技艺非遗项目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

2019年8月,李素英应邀赴泰国参加“中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品交流展示会”文化活动,其“绿色壮乡”“传统魅力”等4件壮锦作品被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所收藏。在感到欣喜的同时,李素英也意识到,要想让壮锦焕发新的光彩,必须走守正创新之路。然而壮锦的编织工艺十分独特,制作过程需要许多手工操作,产品生产效率低,想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绝非易事。

如何让古老的壮锦“活”起来?2019年,广西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李素英等织娘远赴杭州、上海等地学习现代纺织技术,在近一个月的学习过程中,她找到了答案:让壮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非遗与现代生活找到接洽点。

壮锦世家工作室内不同材质的壮锦围巾。资料图

“非遗只有‘近人’,才能更‘迷人’,只有紧密地连接现代生活,才能绽放更大的光彩。”李素英说。回来后,她结合崇左壮族文化的特色元素,不断丰富壮锦的花色、图案、线条、织件样式等,研究织出围巾、衣领、袖口装饰等新产品,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既保留壮锦的元素特点,又符合现代都市人的审美需求,为非遗文创产品及其衍生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有力激发壮族文化产品新活力。

壮锦历史悠久,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壮锦与壮族人民的生活紧密交织,和李素英有着相同梦想的人还有很多。

近年来,龙州县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壮锦传承人示范引领作用,以“政府+企业+农户”“以老带新”等模式扩大织锦队伍,开发一批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非遗文创产品,大力推进壮锦手工技艺传承,实现当地群众务农与织锦两不误,拓宽群众致富路。

龙州县兴龙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一直以来致力于打造“龙州壮锦”品牌,深入挖掘龙州壮锦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市场需求,推出独具“龙州壮锦”特色的新品系列,受到了顾客们一致好评。

“我们结合当代人的审美、用途等,用新潮设计理念开发壮锦工艺产品,希望通过这样的传承方式,让非遗、壮锦能传播得更广、更远,让更多的人来喜欢它、使用它。”龙州县兴龙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农金银说。自今年3月份正式营业以来,该公司已完成66款壮锦产品开发设计,包括围巾、手提包、抱枕等,实现营业额约6万元。

如今,在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古老的壮锦有了“新时尚”,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已经成为崇左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与左江花山岩画交相辉映,不断惊艳游客,成为文旅市场新的增长点,又将以极具活力的姿态代表壮乡儿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未来,我们将不断创新传承发展壮锦的形式,加大力度推出各式各样的非遗文创产品,并利用自媒体、电商等平台销售具有壮族民族特色的壮锦手工艺品,带领广大乡村妇女通过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也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非遗,拥抱优秀传统文化。”龙州县文旅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点击图片链接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内容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