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专门印发通知,对做好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作出安排部署。(5月13日《光明日报》)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种类复杂多样,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对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世界各国防灾减灾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既需要保持警惕并采取科学措施,主动防灾减灾,也需要科学认识灾害规律,提高应急避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带来的各项损失,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防灾减灾,重在预防。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宣传,积极开展应急演练等,有力地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凝聚“防患于未然”的全民共识。尤其在科技防灾减灾上取得较快进展。如通过大数据应用平台,加强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发展无缝隙、智能化的多灾种预报预测业务,全面从被动“遇见”灾害转向主动“预见”影响,做到防灾减灾“提前亮”。当前,全国各地陆续进入多雨季节,极容易出现暴雨、洪涝、山洪地质等灾害,不能有丝毫放松。各地应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多些未雨绸缪,突出临灾预警,把握工作主动权,严防旱涝并发、旱涝急转等,切实做到“宁可有备无患,不可有患无备”。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防止自然灾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题中之义。设置防灾减灾日,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也是提醒广大公民在灾害面前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这就需要我们深刻吸取灾害防范应对经验教训,要积极参与防灾救灾的群众性演练,增强防灾减灾知识和提高避灾自救技能。第一责任人更要在灾害多发时段,强化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畅通信息渠道,精准高效传达到基层一线,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转移避险,全力以赴做好应急抢险救援、救灾救助等工作。唯有人人做到脑中有弦、心中有数、手中有招、肩上有责,才能共同构筑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安危,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深刻汲取近年来各类灾害事故教训,严查风险隐患、及时开展整治、强化闭环管理,在灾害风险治理和预防上下更大功夫。要适应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加强各方协同联动、联建联训,提升应急处置专业能力。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加快补齐基层短板弱项,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让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绷紧防灾减灾之弦,多在“防”上夯实根基,多在“治”上做足文章,多在“救”上形成合力,就一定能够守护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