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剑起江湖恩怨,拂袖罩明月”的伴奏在耳畔响起,跟随动感的节拍,屏幕内外的人都沉醉在扭腰、摆胯、摇花手一系列丝滑的舞蹈连招中。最近一段名为广西“科目三”的舞蹈在网络中爆火,不仅收获了国内青年群体的喜爱,还迅速走出国门,引发了海外观众的争相模仿,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流量密码。
洗脑的、魔性的、上头的:短平快助推病毒式传播
“科目三”的爆火是一种偶然,但其内容表达的背后却蕴藏着推动偶然成为必然的潜力特质。“科目三”这一叫法源于广西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三道考验——科目一唱山歌、科目二嗦米粉、科目三舞蹈,广西本土绚丽多姿、大胆创新的文化基因赋予了“科目三”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再加之简单易上手的动作,趣味滑稽的姿势,动感、充满节奏的DJ舞曲,使其一跃成为舞蹈界顶流。
同时这种跟随音乐节奏自由随性的摇摆为大众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情感与压力的出口,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这场舞蹈的狂欢中来,通过转发、艾特、分享在社交媒体中呼唤共鸣,用无厘头的欢乐方式消解在现实生活可能遭遇的不良情绪,恰恰契合青年群体“去严肃化、去精英化”的内容需求。短视频平台也借此造浪,开启“科目三舞蹈接力”等话题讨论,激发用户创造力与参与热情,在模仿和改编的过程中,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共同体,掀起“全民科目三”的巨大浪潮。
地方的、民族的、世界的:下里巴人遇上阳春白雪
起源于广西的“科目三”通过独特的形式,嫁接起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在娱乐的背后推动更多人了解广西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波列(壮族唢呐)吹出一曲气势雄壮的科目三,藤县舞狮队带来了一场憨态可掬的表演秀,用更接地气的演绎把广西民间特色技艺推向舞台中央;其他地区也借势而动,将“科目三”在贵州果园、云南街头等地上演,其中经过改编后的蒙古舞版更是跳出了在辽阔草原上飞驰的肆意感。
而“科目三”本身也成为跨越民族、沟通全球的新符号,无数外国人在律动中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实现情感上的同频共振。“科目三”作为大众眼中的土味文化的典型,这里的土不再指代着“老土”,而是“本土”的象征,它扎根于群众生活,是普通大众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实践,鼓励平凡人勇敢表达自我,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科目三”能够赢得全球民众心意相通的内在原因。通俗文化也逐渐吸引着高雅艺术的靠拢,当世界拉丁舞冠军克里斯蒂娜和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纷纷跳起“科目三”,二者之间不再遥遥相望,而是彼此接纳,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新视界;高雅艺术借助平易近人的形式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而通俗文化与高雅艺术间又共享着“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特质。
在热烈的狂欢中更需要冷静的思考,“科目三”的走红在一片叫好声中也存有质疑。尽管其在形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梗”会过时,更需要关注的是真正挖掘其隐藏在表征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核,避免通俗向低俗滑落,让当下伴随其输出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内涵能够深深扎根大众心田。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冷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杨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