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引领时代 “云时代”改变生活
数字赋能,广西文化服务“活”起来
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通过网络在线阅读。禾 集 摄
今年5月23日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中也提出,持续推动广西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云时代”到来,文化服务以多种方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打开电子书阅读器,阅读者随时随地都能走进“数字书房”;登录文化服务网站,可以在线听名师讲课;扫一扫二维码,手机自动朗读绘本;戴上增强现实眼镜,书中的古代战场和将士如在眼前……最近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一系列数据也指向一个趋势: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应用,正改变和影响着全民阅读形态,不断推动文化服务向数字化、专业化、个性化发展。
数字助力,改变阅读生活
建设数字化阅读平台、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是公共图书馆适应数字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举措。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数字文化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自治区图书馆从2006年也开始自建数字资源、搭建数字化阅读平台,从最初的全文数据库向图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逐步转化,以展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当地文化精神为建设目标,不断加大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建成了一批优秀数字资源成果。
记者登录自治区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看到里面有书香云阅读、有声图书馆、名师讲坛、广图视频、音乐、健康等板块,内容丰富多彩,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地理等领域。自治区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心副主任黄歆说,自治区图书馆数字化阅读平台年均注册量20多万个电子证和4000多万的访问量,使用频率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
南宁市民秦女士接触数字化阅读已经有3年时间,之前她是很排斥读电子书的,觉得不如纸质书有阅读的感觉和氛围。有一次朋友送了她一个电子阅读器,可以在一些阅读平台上读书,她使用后觉得很方便,尤其是她经常出差,电子阅读器携带方便,相当于一个移动的书库。微信读书推出后,她发现了更便捷的阅读方式,手机更小携带更方便,她可以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分享阅读笔记、划书、赚免费阅读时间等好玩的功能。秦女士说,她周围喜欢阅读电子书的人越来越多,像她女儿“98后”这一代,都是互联网的原生代,对数字化阅读的接受程度更高,基本上都是在网络查资料和阅读。
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尤其是中青年人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2021年有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7.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均比2020年有所增长。阅读时间长、覆盖人群广,云阅读正改变人们的生活。
技术发展,文化服务更多元
随着数字技术加速发展,虚拟与现实世界联结的持续加深,文化服务的场景和体验也在发生深刻变革。
目前自治区图书馆广西地方特色数据库库群中音视频超过1958小时,形式包括多媒体资源库、专题片、地方特色音频库、图片库等,可看、可听、可视,选择多样。
一些阅读平台甚至引进虚拟数智人、3D虚拟场景,让读者全景沉浸互动,创新“纸读+屏读”的阅读体验。番茄小说是抖音在2019年推出的免费阅读产品。记者登录点击里面的玄幻小说有声电子书,可以选择AI朗读和真人讲书两种,AI朗读还可以选择甜美少女声、开朗青年音等,风格多元的音色矩阵,能适配小说人物的不同人设,为用户提供了高度拟人的沉浸式听书体验。
自治区群众艺术馆正大力推动全区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为基层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提质增效。他们开展了“云上赶大集——带货直播”“馆长说”、特色群众文化直录播活动、全民艺术普及课程资源建设、非遗文创数字资源内容建设与推广及线上新媒体推广活动等工作。在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的微信服务平台,全民艺术普及公益课堂丰富多彩,可以看书画展,可以跟歌唱家潘永华学唱侗族大歌等。
很多传统出版社也陆续开展了数字出版增值服务,包括电子书开发、知识付费音频项目开发、现代纸书改造升级等几大板块,打造“互联网+”模式的出版融合产品。据了解,漓江出版社截至今年4月改造升级“现代纸书”书刊300余种;在多个平台上线电子书4200余种(含副本)、音视频产品3600余集(含副本)。
漓江出版社编辑黄圆认为,新的技术条件下,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的变化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从文化传播上看,互联网满足了大众阅读的文化消费快感,丰富的电子资讯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和更周全的服务。但从文化传承和文化价值的积累来说,纸质书更有保存价值。所以,对最有价值的内容的选择和呈现还是由出版社等内容供应商来完成。这也是一些网络作者的作品在网上火起来之后,还是会选择梳理和思考作品的存在价值,决定出书的原因。
丰富样态,带动行业服务转型
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1年底发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期间广西将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明显进展。
广西的一些博物馆不再走高冷路线,以前的主要工作是文物收集、修复和陈列,现在增加了展现历史文化,拓展传播维度。博物馆开始拥抱数字化技术,使用互联网语境等,与观众实现链接,从节目、纪录片到文创产品,从专业讲座到博物科普,让观众沉浸在文化体验之中。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利用现代动漫技术,让馆藏文物活起来,于是有了开口说话的湖蓝色玻璃杯、吟诗作对的提梁铜壶、跳海草舞的铜凤灯;广西民族博物馆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推出了文化视频《铜鼓王》、“云讲国宝”等。“一个剧本满足不了需求,我们的探索就是让观众不再是单一地参观,而是得到多元的文化体验。”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梁志敏这样认为。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获取更多优质资源、如何高效生产和孵化优质IP、布局全产业链,是文化服务行业未来的发力方向,尤其是免费阅读模式和新媒体文的兴起,使数字文化市场进一步下沉。
自治区图书馆在提升竞争力上主要从强化地方特色,拓展数字资源上入手。
传统出版社和数字阅读平台在竞争中找到了合作共赢的模式。一些数字阅读平台尝试将网络文学快感机制与传统文学价值观对接。2021年3月,掌阅科技就与漓江出版社合作推出集听书、视频、滚动图片、互动、电子书等形式的富媒体网络版《重生》,甫一面市就登上品质阅读榜。几乎同时,漓江出版社出版了纸质版同名图书。今年4月,《重生》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
在黄圆看来,文本载体的形式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以前是写在竹帛上,后来是写在纸上,现在写在互联网上。时代发展,传播方式和渠道更多元化了,出版社也在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他们会和电子阅读平台合作,根据他们提供的阅读数据,了解读者的喜好,关注新领域新作者的动向,然后提供出版服务。作为内容供应商,出版社的产品也更专业化和垂直化,更注重产品线,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
业内多位人士表示,时光孕育文化,变革激活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阅读方式与传播途径如何转变,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力量不会变。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时代、走进生活,不断赋彩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进人民家国情怀。
据了解,广西正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不断丰富数字资源总量,创新数字资源样态,提升数字资源建设质量,打造资源库群,推动相关文化大数据资源纳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国智慧图书馆建设,加快公共文化网络平台建设,鼓励各地公共文化资源平台接入“广西公共文化云”平台。运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信息技术,加强文化“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服务,推进“互联网+群众文化活动”,让文化数字服务覆盖更广、方式更多、应用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