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人民日报》整版关注丨首届学青会在广西南宁落幕

新闻眼11月16日,《人民日报》15版整版报道首届学青会闭幕式主题文章,包括主稿《第一届学青会在广西南宁落幕 书写拼搏故事 绽放青春光彩》和配稿《学青会激发体教融合新动能(聚焦学青会)》《第一届学青会硕果累累 6人23次超11项世界青年纪录》三篇文章,全文如下——

报纸版面截图。

第一届学青会在广西南宁落幕

书写拼搏故事 绽放青春光彩

11月15日晚,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学青会”)在广西南宁落下帷幕。从7月1日曲棍球项目开赛,到11月15日水球项目产生冠军,805个项目金牌各有所属,2万余名运动员在学青会赛场上挥洒汗水,书写拼搏奋进的青春故事。

刷新一项项纪录,创造一次次佳绩,展示了体教融合不断深化的成果。来自不同地区、学校的青少年运动员同场竞技,友好交流,绽放青春光芒。

取得多项优异成绩

14岁的浙江队选手陈妤颉夺得中学组田径女子100米、200米两枚个人项目金牌,夺冠成绩超过大学甲、乙组冠军,其中便包括杭州亚运会冠军葛曼棋。葛曼棋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期待陈妤颉今后能有更好的表现。

优秀运动员崭露头角。“从城运会到青运会再到学青会,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是本项赛事不断传承的使命。”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李辉说,“这次学青会赛出了不少好成绩,年轻运动员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竞技水平。”

青春力量赛场激荡。举重台上,18岁的福州队选手徐璐莹在女子45公斤级比赛中刷新多项纪录,她的抓举成绩追平世界成年纪录,总成绩也超过了世界青年纪录;田径跑道上,17岁的广州队选手吴昊霖夺得男子百米金牌,10秒31的成绩刷新了全国少年纪录……

在水球比赛场地,本届学青会水球项目调研组成员梅楠聚精会神地观察选手们的表现。为了发现更多“好苗子”,国家体育总局专门开展了后备人才调研工作。梅楠在水球领域工作了20余年,曾作为国家队教练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比赛现场,我们对每个队进行人才评估,最终汇总成报告,为人才选拔提供参考。”梅楠说。

在体操项目调研组成员熊景斌看来,虽然女子跳马和自由体操目前是中国队的弱项,但从本届学青会十三四岁的参赛选手身上,他看到了希望。熊景斌表示,通过努力训练,这两个项目的年轻选手有望在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突破。

11月15日,第一届学青会在广西南宁落幕。图为演员在闭幕式上表演。 记者 王亮 摄

体教融合不断深化

对陈妤颉和徐璐莹来说,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到体校训练,是她们相似的生活节奏和成长模式。学青会是展现我国体教融合成果的舞台,越来越多青年学子了解体育、喜欢体育、参与体育、从事体育,以体育人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轮滑球赛场,双方选手你追我赶,竞争激烈。赛场之外,校园轮滑球项目也在加速发展。本届赛事,广东省广州市男队、女队以全胜成绩包揽两枚金牌。女队主教练陈伟舜介绍,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冰雪运动在南方发展迅速。从冰球衍化而来的轮滑球项目受益颇多,“轮转冰、冰促轮”蔚然成风。

霹雳舞赛场,年轻选手在比拼中相互促进。成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霹雳舞运动在国内迎来发展机遇。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秘书长苏洁表示,霹雳舞是一项年轻时尚、充满激情的项目,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通过组织专家编写教材、与教育部门联合办赛等举措,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带动霹雳舞项目在校园推广普及。

近几届奥运会,滑板、攀岩、霹雳舞等新兴项目备受关注,也为深化体教融合改革带来新契机。李辉介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开放,面向社会、面向学校、面向家庭,这是未来的趋势。”

本次校园组比赛中,广东队共获得50枚金牌、42枚银牌、37枚铜牌。广州市荔湾区教研院体育教研员车纯表示,好成绩得益于广东大力打造校园体育竞赛体系、提升校园体育训练水平,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11月15日,演员在闭幕式上表演。记者 王亮 摄

赛事运行平稳顺畅

蹼泳运动员姚华莉超女子100米器泳、女子50米潜泳两项世界青年纪录,14岁的杨兰斌夺得体操男子乙组个人全能决赛冠军,19岁的陆锋获得国际式摔跤男子自由跤74公斤级金牌……学青会赛场上,东道主选手的表现颇为亮眼。

“选星计划”等项目的实施,让学青会筹办期间广西全区注册青少年运动员增加1.6万人。“迎学青”全民健身系列赛事等活动的开展,带动全民健身蓬勃发展,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1%,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3.5%。“我们通过筹办举办学青会,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助力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卢意文介绍。

“赛事服务保障工作周到贴心,对我帮助很大。”夺得网球项目女子单打冠军的山东省济南队选手张瑞恩表示,比赛场地的防滑和减震性能很好,帮助她发挥出最佳水平。根据学青会竞赛要求,广西将原有场地改造为弹性丙烯酸场地,高标准场地助力运动员更好发挥。

本届学青会,广西承办的35个大项、45个分项和768个小项的比赛分布在49个场馆。“学青会期间,49个比赛场馆运行平稳。”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重大赛事项目协调推进办公室主任陆学杰介绍,广西按照“一馆一案一策”,成立保障团队。此外,针对赛事运营,广西还成立了51个项目竞赛委员会。“由各项目竞赛委员会筛选运营团队,确保赛事平稳顺畅运行。”陆学杰说。

贺州市、梧州市举办足球项目,北海市举办水上项目,南宁市举办攀岩项目……学青会分布在广西14个市举办,为未来广西各地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本。

体育梦想插上翅膀

11月7日,学青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在南宁圆满落幕,大会就加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深入研讨。

“全面提升体育教学活力”“体教融合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内容丰富,取得多项成果,引发各界关注。“期待未来能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引导社会各界包括广大青少年深刻认识体育、高度重视体育、踊跃参与体育和充分享受体育。”教育部体卫艺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说。

赛场上,运动员争分夺秒、奋勇争先;赛场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出谋划策。首届学青会既是一面镜子,反映了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像一台引擎,驱动青少年体育工作深化改革发展。社会各界齐心聚力,共同为青少年的体育梦想插上翅膀。


学青会激发体教融合新动能

在本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射击项目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杭州队小将王子菲最后一发打出10.6环,战胜对手夺得金牌。在随后进行的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和50米步枪三姿个人比赛中,她又收获1枚金牌1枚银牌,尽显强劲实力。

学青会赛场涌现不少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他们展现了良好的竞技水平和昂扬的精神面貌。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各地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创新思路,在丰富青少年体育赛事供给、保障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建立健全赛事体系

作为原全国学生运动会和原全国青年运动会合并后的首届赛事,学青会设立公开组和校园组。公开组设项对标奥运会,注重挖掘和培养体育人才;校园组则聚焦在学生群体中普及发展较好的项目,重在通过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学青会开赛以来,赛场佳绩频传,多项全国纪录、世界青年纪录被刷新。“国家体育总局在学青会期间专门组建了调研组,全面梳理各项目后备人才情况,切实发挥好学青会在培养、输送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李辉表示。

体育赛事为普通学校、体校、社会俱乐部等搭建起交流平台,在帮助青少年增强体质、健全人格、磨炼意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看来,首届学青会将推动更多地区进一步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打造体育赛事品牌,不断拓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路径。

上海市杨浦区出台文件,明确青少年体育赛事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办共享,整合两部门现有青少年体育赛事资源,建立健全分层分类赛事体系。

山东省日照市依托“三大球”进校园,建立校际联赛、区县联赛、市青少年锦标赛三级竞赛体系。从2020年开始,主城区中小学生“三大球”联赛的赛程由以前的1周延长到6个月,做到了校校有队伍、周周有比赛。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青会公开组足球男子U16(16岁以下)组比赛中,苏州队以1∶0战胜宜昌队,获得季军。据介绍,苏州队球员由江苏省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与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吴县中学联合培养。体校和普通学校深度合作,优势互补,为项目发展提供助力。

体校选派高水平教练团队长期驻扎学校,负责运动员的选材、训练和参赛任务;学校则充分发挥文化课师资和硬件设施优势,畅通运动员的升学通道,保证运动员文化课学习不掉队。“在抓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我们也在努力挖掘、发挥体育和体校的多元价值。”苏州市体育局副局长程军红表示。

如今,体校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创新。自2004年开始,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区一级体校就取消了“集中训练、集中学习、集中管理”的培养模式,改为学生放学后集中训练的方式,确保学生学习、训练两不误。

近年来,不少基层业余体校面临招生困难、学训失衡等问题。对此,浙江省长兴县少体校另辟蹊径。该体校从2013年开始探索体教融合,与长兴县第六小学、龙山中学合作,开设体教融合班,并形成了统一管理、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拓宽项目发展路径

11月8日,学青会攀岩项目随机速度赛决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古零镇初级中学攀岩馆进行,北海队李彦郯、马雪莹包揽女子组冠亚军,二人都是马山县古零镇初级中学培养的好苗子。

据古零镇初级中学校长玉电林介绍,2017年以来,攀岩成为该校的必修课。随着更多学生学习攀岩、爱上攀岩,学校攀岩队也组建起来。“不少好苗子入选国少队,很多学生因为攀岩特长考上大学。出路宽了,家长也更支持孩子练攀岩。”玉电林说。

马山县是广西推进体教融合的缩影。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卢意文介绍,在筹办学青会的过程中,广西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28所,组织89所基层体校与114所小学、114所中学共建联办,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从强身健体到塑造人格,从掌握运动技能到有机会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的多元价值日益得到广泛认同。

近年来,江苏省开展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即每个县(市、区)至少推动5个运动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截至目前,全省107个县(市、区)的4879所中小学已完成61个项目的布局,引导学生熟练掌握1到2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体校、体育传统特色校和社会俱乐部,都是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要不断拓宽项目发展路径,形成更丰富的体育人才资源库。”柳鸣毅表示。


第一届学青会硕果累累 6人23次超11项世界青年纪录

15日,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在广西南宁落幕。本届学青会决赛历时4个多月,共有101个代表团、2万多名运动员、近3000名裁判员、1.65万名志愿者、约6万名工作人员参加。

据统计,本届学青会共有6人23次超11项世界青年纪录,2人1队3次超3项亚洲纪录,1人1队8次超2项亚洲青年纪录,并在射击、举重、田径等项目中创造一批全国纪录、全国青年纪录和全国少年纪录。

“本届学青会全面展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体现了体教融合改革的成果。”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李辉表示,学青会闭幕后,国家体育总局将对本届学青会呈现的体育后备人才情况做全面梳理和分析,充分发挥通过学青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校园组方面,8300余名运动员在10个大项370个小项中取得优异成绩。教育部体卫艺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介绍:“34个代表团中有30个代表团获得金牌,其中47人21队106次创造42项赛会纪录。”

郝风林表示,本届学青会是全面推进体教融合的盛会,不仅体现为赛事融合,也体现在理念融合。据悉,在本届学青会期间,组委会举办学青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共收到论文2423篇,评选出获奖论文928篇,并在学青会闭幕式上就加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发布《南宁共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