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柳州市古宜镇南站社区:稳岗就业促增收 乡村善治保安心

新楼房整齐明亮,家门口旁的工厂、学校、卫生院一应俱全,社区建设管理规范有序……10月31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区”——全国重点网络媒体云观广西采风团走进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探访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着力解决搬迁群众的难点问题,在促进稳岗增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等方面,帮助搬迁群众走出了一条“安置即安家、安家即安心”的幸福路,古宜镇南站社区便是其中的最生动写照。

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航拍)。记者 胡兆双 摄

据介绍,三江侗族自治县南站社区总体面积757亩,投资21亿多元,于2017年9月开工建设,2018年12月全部建成,当前安置搬迁4606户20162人,是广西第三大、柳州市第一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近年来我们着重加强就业帮扶、完善配套设施、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工作,致力于将社区打造成群众的安心小区。”南站社区第一书记粟斌说道。

南站社区第一书记粟斌向采风团成员介绍南站社区易地扶贫搬迁情况。记者 杨思悦 摄

“易地搬迁+就业服务”——稳岗就业促增收

“就业就在家门口,打工赚钱和照顾家里都能兼顾,生活更轻松了!”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务工人员覃苏妮说。原居住于八江镇高迈村的覃苏妮,在2021年搬到南站社区后,9月参与了社区开展的一次大规模残疾人技能培训,随后便进入基地工作,在自己的努力与基地的专业培训下,如今已成为基地里竹编组的组长之一。

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记者 甘艳霞 摄

覃苏妮所在的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位于南站易安社区鼓楼小区,是为社区内解决易地搬迁脱贫群众就业所建立的帮扶基地。基地里布满了侗绣、农民画、竹编制品等各类精美的手工艺品,此外还布置了油茶熟食品生产区。基地里的各项特色产品均出自基地内务工人员之手。

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各类成品展示。记者 甘艳霞 摄

基地不断挖掘民族文化特色项目、引进多元化产品等方式,通过“花小钱、办大事”的方式,让南站社区地搬迁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使他们有就业、有技术,同时民族文化有传承、有发展,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收入、逐步能致富”。

“目前,就业基地已成功安置124人就业,其中78名为残疾人。”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负责人杨应溪介绍。

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务工人员正在编织竹篮。记者 甘艳霞 摄

在解决易地搬迁脱贫群众就业的同时,基地推进非遗产品产、学、研一体化,研发和生产的非遗产品有“侗族刺绣”“竹藤编织产品”“侗画”“油茶速食品”等。基地多次举办过“侗族刺绣、侗画、竹藤编、打油茶加工技能”等就业技能培训班,共培训贫困残疾人约1000人次,以学促产,以产带学,稳定残疾人就业、增加收入。2021年1月,基地荣获广西唯一一家第二批“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称号。

除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外,南站社区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通过助力劳务输出,打造万亩茶园、生态产业园、就业驿站园、三微产业园、旅游开发产业园等五个就业园区,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多维度拓展社区居民就业渠道。“目前,社区内已经实现‘一户一就业’的目标。”南站社区第一书记粟斌介绍。

“易地搬迁+社会治理”——乡村善治保安心

易地搬迁,既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南站社区以“易地搬迁+社会治理”体系为抓手,创新基层自治,探索建立起“楼长管理制+居民积分管理制”服务体系,有效调动搬迁群众融入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三江侗族自治县南站社区鼓楼小区。记者 甘艳霞 摄

2019年搬迁户吴英浓自搬迁至南站社区便主动申请担任“楼栋长”,至今已有4年时间,她所管理的鼓楼小区25栋共有60户290个人。“我们平时的工作主要就是政策信息的及时上传下达、楼里劳动力的就业落实、邻里纠纷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吴英浓介绍,“虽然平时工作比较琐碎,但能切实帮助到大家,我感觉每天都很充实!”

据了解,像吴英浓这样的“楼栋长”在南站社区总共有79个,楼长们各自分工管理各自楼栋间的各项事宜,并按照“社区党委统筹+小区‘两委’班子主抓+楼栋长主管+党员引领+帮扶联系人落实”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将搬迁群众纳入网格化管理,形成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体制。

积分激励制度也是南站社区善治的一大重要举措。南站社区通过围绕社会治理、善行公益、先锋楷模等五大类18小项设置积分细则,居民按要求完成积分事项,即可凭积分到社区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此外,南站社区还开展搬迁群众综合事务办理事项摸排,建立健全综合事务代办制度,帮助搬迁户解决户籍转移、就学、就业、就医、邻里调处等事项,实现搬迁群众“办事不回原迁出村”,有效破解搬迁群众“两头跑”难题。

如今,南站社区通过统筹各类资源、服务和力量向易地搬迁安置点倾斜,也让社区居民的生活更“稳”、更安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