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之秋,风起南方。
如同一股从田野里吹来的清凉的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在《乐队的夏天3》的舞台上,一支名叫“瓦依那”的乐队,裹着绛头巾,身着粗布衣,浅吟低唱来自南方的童谣乡音,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
这个秋天,人们跟随瓦依那追求音乐和梦想的旅程,收获了纯真和感动。尽管他们的乐器质朴,曲调简单,却总能直击人心。
瓦依那,壮语意为“稻花飘香的田野”。瓦依那乐队的三位成员,均来自广西乡野,“70后”的主唱岜農,“80后”的吉他手十八,“90后”的打击乐手路民,三个生于不同年代的人因为音乐走到一起,用一首首极具桂风壮韵的原创歌曲,传递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深依恋,彰显出广西民族文化的独特张力。
乐队专辑封面
最初的梦想
瓦依那的故事,要从主唱岜農开始说起。
岜農原名韦家园,1979年出生河池市南丹县城关镇里王屯。这里位于黔桂交界处,青山环绕,溪流淙淙,黔桂铁路穿山越岭,绿皮火车从田野驶过,发出悠长的鸣笛声。山水田园,是岜農童年的底色。
多年后,童年时在山路上扛柴火的画面,依然在岜農的脑海里浮现。“农家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锻炼技巧,但他们用最简单的音符,就表达了无限的生命力,这个就会让我的心为之震撼”。源于童年的这份最简单的快乐,在岜農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18岁的岜農考上了南方一所美术学校,毕业后在广州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城市格子间的一颗“螺丝钉”。他从摄影后期、美术编辑,干到平面设计,成为一名“准城市人”,尽管他认为自己画的只是商品,和心中的艺术梦并不沾边。
20岁,岜農拥有了人生的第一把吉他。他在繁忙之余重拾童年梦想,开始听流行歌、写民谣,走抒情摇滚的音乐路线,并省吃俭用买了一套架子鼓。他奔波于桂林、南宁、天津等多个城市,穿行于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在“六便士”和“月亮”之间徘徊流离。这时,盐见直纪的《半农半X的生活》一书进入岜農的视野,他由此萌生了回归家乡和土地,过“半农半歌”生活的念头。
2012年,岜農在老家的隔壁村看到了一处闲置的老屋,后山有泉水,屋前有田地。他把老屋租下来,花了三年时间修整,一楼有前廊、火塘和独立大厨房,二楼有录音室。他给老屋取名“那田農舍”。
依山傍水的“那田農舍”。韦辰 摄
2015年,35岁的岜農辞去在广州的设计师工作,回到“那田農舍”。那时,村里的年轻人纷纷选择往外走,而他选择回来。他说:“城市已经给不了我什么养分了。”
在青山连绵,云雾润泽的故乡,岜農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他伴随南方的嘉木,脚踏松软的泥土,嗅闻姜黄的清香,种田、交友、创作、采风。他在屋前遍种香茅和水蕨菜,在屋后养蜜蜂,在水田里试种珍珠米、香米和糯米,“种得好的,再放到大田里面扩种”。
蛰居乡野的岜農,并非简单地回归田园,他阅读《道德经》,聆听大自然的天籁清音,参悟音乐梦想的另一种解法。
为生活歌唱
那时起岜農开始重新端详自己的家乡,重新审视自己的音乐,他以山歌入乐,以“瓦依那”之名回归音乐之路。
在一袋袋香米、一垄垄田野和一阵阵虫鸣之间,岜農写了很多歌,尽管很多时候,这些歌的听众只有大自然。
生活处处是舞台。素素 摄
2019年,在岜農自传《低头种地,抬头唱歌》新书分享会上,一个叫“十八”的观众在台下静静聆听。十八年龄比岜農小,曾在县城中考获得第一名,毕业后选择一边工作一边做流浪歌手,常在桂林市滨江路唱歌,以“滨江路十八”的名义发表不少歌曲。
有一次,十八给岜農分享他原创的歌曲《大梦》,这是一首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都市民谣,从六岁唱到八十八岁,唱尽人生的迷茫和苦甘。
因为《大梦》这首歌,十八介绍了路民给岜農。路民是一名来自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农民,当时在桂林多个工地当泥瓦匠,唱歌成为生活的真正出口。他在自己的歌《阿妈归来》,将自己作为留守儿童的痛和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大梦》这首歌里,原歌词是以“怎么办”收尾,并没有给出答案。在《乐队的夏天3》参赛演唱时,岜農在结尾加入了一段:“我看到花儿在绽放/我听到鸟儿在歌唱/我看到人们匆匆忙忙……”岜農说,这是他想要的答案,生活应该有一个光明的结尾。
唱歌应该让人快乐,岜農坚信。
回归乡土,而非消极遁世,岜農用积极入世的态度,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批判、思考、挣扎和呼吁放进歌里,然后“用比较快乐的方式唱出来”。
《西部老爸》有对生命流逝的思考,随着父亲的逐渐老迈,“你骑着的只是一头水牛/你走在你耕耘了一辈子也不一定属于你的土地上”。
《灭咒》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呼吁,用农药的化学分子式写成的歌词,闻之令人窒息,背后恰是他对滥用农药现象的批判和对整体循环、互相滋养的“自然农法”的呼吁。
《火车飞过我的家》是对建设和发展的反思,歌中反复吟唱那句“为什么要杀我们的树”,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听一听城市发展背后的声音。
岜農的内心向往“纯真”的状态。他解释说,这种状态就是“忘记自己、放空自己,变得像风一样,没有想要的东西……人的一生,不用太多追求,有一碗粥、一杯茶、一个月亮就足够了”。
从土地来,回土地去。
岜農说,在广西大山里有很多纯朴的世界观,在广西山歌里也有很多乐观的精神,他想借助音乐传递给大家。他用十年时间观察、纪录和思考,录制完自己的第一本专辑、日记式音乐作品《那歌三部曲》后,巡演一圈,就回南丹老家,销声匿迹了。“歌录出来就好,迟早会有人听到,接下来就是走进歌里去生活”。
土地有故事
锄头、树叶、竹子……这些能发出大自然最原始简单和真实音色的音源,被瓦依那巧妙地搬上舞台,演绎出山川河流、风吹稻浪、竹林簌簌的万千气象。
岜農吹奏自制的壮箫。 韦辰 摄
“当当当……”瓦依那在《乐队的夏天3》第一首参赛歌曲《田歌》,一声声清脆的敲击声瞬间吸引观众目光。声音源于一把锄头,灯光照耀下,细微弥漫在舞台上的泥土和灰尘清晰可见。岜農说,这是一把他田地里用了十多年的锄头,敲打出来的灰尘也来源于南丹的泥土,“你甚至能嗅到泥地的芳香”。
同样惊艳观众的还有《田歌》里用到的“乐器”——树叶,那是岜農在北京街道边随手摘的,为了不让树叶凋谢,他一直用心养护着它,“我的乐器是有寿命的,是有生命的”。
有人质疑他们用锄头和树叶做乐器,是在立人设、博眼球,岜農说:“使用非正常的乐器,确实容易被别人说成讨巧和搞怪,但当你真正理解它们的声音就不一样,就像锄头也不是每首歌都用,只用在《田歌》里。很少有乐队为土地表达,但中国有五千年的农耕文化,歌颂土地的画面用架子鼓是打不出来的,但是一敲锄头,画面就出来了。”
在瓦依那的音乐世界里,万物皆可发声,皆可入乐。
路边随手捡来一个村民丢弃的装黄豆用的陶缸,也能成为手中的乐器,用手拍打底部就能发出雄浑的低音;酒坛、谷斗、树叶、铁锄、瓦刀……在他们手里,皆能发声。
岜農说,做音乐不只是唱歌,是要回到那片土地和山水,找到大自然本身就有的音乐特质,“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寻找,怎样才是南方的好声音?一打开就能发出来自南方的山谷、喀斯特地貌和岩洞的声音”。
在广西土生土长的瓦依那,深深扎根于优秀民族文化沃土,他们笔下的音符和文字,不仅承载着土地的记忆,更传递着文化的精髓。
《那歌三部曲》创作期间,岜農的足迹遍及广西的南丹、金秀、隆安、那坡和贵州的从江等少数民族村寨,逢人就问:“你们这儿有唱山歌的吗?”他收集各民族特有的歌谣,从中吸收养分,寻找灵感。
岜農沉寂于乡野,用八年时间研读壮族《布洛陀经诗》,尝试借鉴壮语这一古老的民族语言和壮族民间口头文学进行音乐表达,创作出一万余字的神话叙事诗《那诗》。
广西好声音
瓦依那的音乐取材于乡野之上,他们用最简单的配器与和声,发出纯自然的声音。听瓦依那的歌,仿佛走进飘香的田野,听见溪水潺潺和风吹树叶沙沙的乐音。正是这样一种回归自然的特质,打动了人们的心。
在走上《乐队的夏天3》舞台之前,岜農和瓦依那还没有广为人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拥有了一群“追随者”。尽管那时瓦依那还寂寂无名,但他们的音乐在许多乐迷当中已经流传。两三年前,在一位瓦依那歌迷的组织下,数十位瓦依那的“铁粉”从全国各地赶来,聚集在“那田農舍”,搭起帐篷,支起锅灶,共赴一场以音乐为主题的“精神之旅”。
吸引他们远道而来的,是瓦依那抒写“自然之声”的音乐,更是养育和滋生这音乐的土地,也是音乐中所表达的精神原乡。在乐迷们看来,只有在这片田野的星空下,才能最大限度地体会到广西音乐的“魔力”。
《乐队的夏天》可以说是广西音乐集中亮相的“福地”。这一季节目,除了横空出世的瓦依那,另一只来自钦州的回春丹乐队,也获得了第六名。马帮乐队主唱叶宏钢、水晶湖乐队原主唱卿锋这两位广西音乐人也先后亮相,为瓦依那和回春丹的表演伴奏。此外,广西乐队“旅行团”和“海龟先生”,也曾在《乐队的夏天》崭露头角。
密集出现的广西元素,让《乐队的夏天》变成了“广西的夏天”。在大众流行领域沉寂已久的广西音乐,是否能迎来了自己的“文艺复兴”?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歌仙“刘三姐”红透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各地,广西民歌也随之传扬四方。从1999年开始,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每年与世界相约,20多年来,广西因民歌而被传唱,民歌因广西而得以弘扬。
然而,在流行文化场域,广西音乐自“刘三姐”之后,就甚少出现在大众视野。
瓦依那、旅行团和海龟先生等乐队,有意识地对广西本土音乐进行了当代化的诠释,通过音乐表达真实自我。这些新生音乐力量既保持着原始、本真的青春激情,又展现审美向上、伦理向善、时代向前的精神内核,将广西民族文化带入了流行文化的场景里,进入大众生活、融入时代现场。
正如岜農所说,“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需要与时俱进,‘刘三姐歌谣’是壮族文化的根和魂,对它的传承不应当停留传统形式中,而应当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赋予现代化气息,创作出植根于广西文化土壤之中的‘生活之歌’”在广西,还有很多像瓦依那这样的本土乐队和音乐人,开始立足于本地文化建构广西自己的音乐生态,通过音乐让观众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重新相遇,让民族音乐、本土音乐真正回归大众主流视野的中心。
报纸版面截图
点击专题查看
更多内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