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我最难忘的东博会和峰会故事丨从“眼看手摸”到智能验放

新闻眼今年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简称“东博会和峰会”)创办20周年。东博会和峰会常办常新、越办越好,日益成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务实平台,形成中国和东盟开放合作的“南宁渠道”,为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期,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组织记者采访历届东博会和峰会的组织者、志愿者、参展商和场馆建设者、运维者等,倾听他们参与东博会和峰会的感人故事,用一个个精彩瞬间,展示20年来的艰辛和成果,为站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东博会和峰会升级发展镶钻成冠营造良好氛围。7月17日起,相关报道将陆续在“我最难忘的东博会和峰会故事”专栏中推出,敬请垂注。

讲述人

朱亦明 南宁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政治处干事

“一个月以后的东博会是全站的‘大考’,大家要打起精神,严阵以待!”2013年8月,我刚到南宁边检站工作,听了站领导在东博会工作动员会上的指令,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圆满完成国门把关人的这场“大考”。

东博会召开前几天,各国政要、参展商的包机陆续抵达,高峰期等待办理手续的旅客在南宁吴圩机场T1航站楼入境大厅排起了长龙。而我作为负责台外引导的检查员,需要指导旅客填写入境卡片、引导接受检查。这个工作虽然不怎么起眼,但如果做不好的话,让旅客重复排队就会影响通关效率,甚至会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

面对这么大的“阵仗”,我作为新手,刚开始的时候有点发懵。看我有些忙乱,经验丰富的同事便主动帮忙,手把手教我如何快速核对旅客信息材料,并引导他们排队办理入境手续。经过快节奏、高强度的锻炼,我渐渐摸索出了“门道”,工作越做越顺手。

2013年东博会期间,每天出入境航班超过20个,这个数字放在现在不算多,但在10年前却是个大数字。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完成,我和同事们忙得不可开交,连吃饭都要见缝插针,有时正吃着饭,听到对讲机里呼叫“包机到了”,大家立刻放下筷子,迅速进入状态。执勤现场没有专门的休息室,休息时间大家就拉几张椅子在办公室里躺一会。就这样,一天下来,我的脚肿了,嗓子也说不出话来,但是我和同事们都没有抱怨,虽然忙碌,但深感光荣。“大考”中,每一名旅客快速通关的背后,是全站上下的共同努力。

2015年,南宁吴圩机场T2航站楼正式启用后的第二年,我们在国内率先启用智能验证台办理入境手续,通过先进设备的盲区检测、电子门自动开合等功能,大大提高旅客通关效率、降低尾随漏检的几率,极大改善了出入境人员的通关体验。特别是,旅客在办理完手续后,设备会依据证件国籍,使用对应语言进行问候,让外籍客人在异国听到熟悉的问候,给他们带来喜悦的心情,展示了我们作为东道主的热情和周到。

时光荏苒,服务东博会的10年间,我亲历了从“眼看手摸”的传统查验到自动化的智能验放,见证着出入境旅客流量从20万突破百万大关,感受到“南宁渠道”的澎湃动力。我所在的南宁边检站朱槿花服务队由于工作出色,获评2015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2014年度自治区“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如今,第20届东博会已进入“倒计时”,我在心底默默地对自己说,“大考”又如约而至,加油!

专题丨我最难忘的东博会和峰会故事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