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卢森堡与河池的减贫情缘

卢森堡退休警察尼克投身河池脱贫攻坚一线,并将河池脱贫故事传至海外;卢森堡驻华大使到河池农村参观,感叹中国脱贫攻坚的巨大成效——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和使命。

5年前,卢森堡退休警察尼克来到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镇乍洞村,参与乍洞村的脱贫攻坚战,见证了这里的沧桑巨变。

今年5月,尼克和乍洞村原驻村第一书记谢万举前往卢森堡,向当地群众讲述乍洞村的脱贫故事,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7月7日至9日,卢森堡驻华大使俞博生到河池参观访问。在实地考察乍洞村后,俞博生感叹:“在河池,再偏远的山区,即使只有2户人家的屯,公路也能修到家门口。‘一个都不能少’真的不是一个口号,中国扶贫成就真了不起。”

卢森堡位于欧洲西北部,人均GDP连续多年排名世界前三。河池偏居桂西北,是广西乃至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卢森堡与河池相隔近万公里,却因为人类共同的减贫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不要一分钱:

“洋亲戚”投身脱贫攻坚战

2018年3月25日,尼克随朋友第一次来到乍洞村。

这一天,来自卢森堡的退休警察尼克被乍洞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所吸引,也被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所震撼。

当时,村里的40亩百香果园要赶在月底前搭完架,但人手严重不足,急需志愿者。尼克了解情况后,立即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帮忙打桩、搭架。

看到群众为摆脱贫困而艰辛努力时,尼克被深深感动了。他主动添加了时任乍洞村驻村第一书记谢万举的微信,并提出以志愿者身份留下来开展扶贫工作。

尼克在河池的帮扶故事,由此开始。

为让村里每个屯都通上公路,尼克与谢万举翻山越岭,每天用4个小时来回走山路踩点,摸清山里的地形,寻找最佳修路方案;为争取资金,他们主动对接政府有关部门,四处找爱心企业募捐,参加公益长跑筹款,等等,最终让乍洞村在2019年实现屯屯通水泥路;为减轻村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尼克自掏腰包1.2万元为村民购置割草机、打桩机……

渐渐地,这个长年奔波在大山深处的“老外”被村民认可。参与脱贫攻坚3年,尼克没有领过一分钱,他跟着谢万举走村入户,想办法改善乍洞村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为村民发展经济出谋划策。无论谁家有困难,尼克都会热心地伸出援手。他与村民同吃同住,村民们也早已将他当成自己的“洋亲戚”。

2020年11月,乍洞村正式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公路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一张张笑脸欢喜绽放……尼克亲历了乍洞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是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乍洞村3年的变化,在其他国家可能需要20年,这十分令人惊喜,我非常自豪参与到中国脱贫事业中。”尼克说。 

回国述经历:

乍洞村脱贫故事传至海外

尼克在河池参与脱贫攻坚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在中国与卢森堡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专题纪录片《充满活力的伙伴》,通过讲述尼克和谢万举等中卢两国交流中一些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两国50年来在人文交流等各领域的合作。

尼克是中国和卢森堡友好关系的见证人和推动者,他在中国的事迹也成为中卢建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年5月,尼克回国返乡探亲,他邀请谢万举一同前往。回到卢森堡,尼克受到热烈欢迎。

刚下飞机不久,尼克就接到中国驻卢森堡大使馆工作人员的邀请,以私人身份访问大使馆。

在大使馆内,谢万举和尼克向中国驻卢森堡大使华宁讲述了他们一起帮助村民实现脱贫的点点滴滴。

华宁对他们带领乍洞村村民取得脱贫胜利表示祝贺。他说,尼克克服困难为乍洞村群众脱贫致富作出自己的贡献,见证并参与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书写了两国民间友好交往的感人故事。华宁希望尼克再接再厉继续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中卢人民友谊。

在尼克的家乡埃希特纳赫县,尼克从河池农村归来也在他的朋友圈引起轰动。

尼克的朋友玛丽安·德克曾于2000年到中国旅游,对中国充满回忆。听尼克讲述他在中国扶贫的故事后,玛丽安·德克对谢万举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让我对再次前往中国充满期待。2024年我会再去中国,到你们工作的地方参观。”

在埃希特纳赫县,尼克与谢万举参观了当地的葡萄园和奶牛场,并与卢森堡的朋友分享了他的扶贫故事,也学习了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

回到中国后,尼克和谢万举又收到卢森堡驻华大使馆邀请,参加了卢森堡国庆节招待会。招待会上,中国外交部欧洲司司长王鲁彤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尼克在广西投身脱贫攻坚工作的义举。

在招待会上,尼克和谢万举也向国内外嘉宾讲述了他们在河池帮助群众实现脱贫的故事。

河池三日行:

大使感叹中国扶贫巨大成就

卢森堡驻华大使俞博生来中国已有6年时间,尼克的扶贫故事他也早有耳闻。俞博生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去尼克奋战过的地方看看,与得到帮助的村民们谈一谈脱贫后的感受。

2023年7月7日,俞博生期盼已久的河池之行终于如愿。

在乍洞村拉范养殖场,双列式牛舍排列整齐,村民覃木校正抱着一堆堆草料放入食槽中。看到俞博生一行人到来,他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迎面跑过来,并掏出手机,兴奋地介绍起养殖场的情况。

“大使先生,我们村以前没有产业,村民收入很低。尼克来了之后,不仅帮我们养殖场挖地基、装修门,还和我们一起喂猪、喂牛,这一帮就是3年。这些都是和他一起工作时的照片,我们都记着咧。”覃木校说,养殖场的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存栏生猪从200多头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头。

当得知猪和牛的饲料都是天然的牧草时,俞博生竖起了大拇指,他说,河池有着优质的农产品,卢森堡一直尝试发展有机农业,没想到河池这里已经发展了很多年。河池与卢森堡有不少潜在的合作领域,他希望能促成一批卢森堡农民到河池交流学习。

后饭屯是乍洞村人口最少的自然屯,一条宽敞整洁的道路直达仅有的2户人家门口。

随行的尼克告诉俞博生,之前,后饭屯仅有一条山间小道与外界相通,且只能步行往返;现在,路修好了,汽车随便开进来。俞博生听罢感叹:“‘一个都不能少’在这里真的不是一个口号,这是中国扶贫了不起的成就。”

在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当地的白裤瑶群众靠发展旅游业和制售民族服饰实现脱贫。

俞博生对纯手工制作的白裤瑶服饰十分感兴趣。他表示,在欧洲,这些纯手工的白裤瑶服饰可用于一些重要场合,因为欧洲人喜欢纯手工制品,白裤瑶服饰每一套的花纹都不同,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在欧洲市场有很大的潜力。

3天的河池之行,给俞博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看过很多关于中国扶贫工作成果的报道,这次现场感受是很不一样的。”俞博生说,“住在偏远山区的村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此外,还看到在这片土地上许多人为帮助村民摆脱贫困作出了巨大贡献,令我十分震撼。”

如今,尼克又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之中,他与谢万举一起来到南丹县城关镇莲花村,开始了新的驻村生活。

俞博生勉励尼克继续为中国的乡村振兴作贡献。他表示,要牵线搭桥,促成更多的卢森堡人民来河池参观学习,加深友谊,合作共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