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从传承到发展:骆越文化的现代转型

任玉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也是社会稳定的核心要素。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壮族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先民在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骆越文化,包括稻作(那)文化、青铜(铜鼓)文化、花山文化、干栏文化、布洛陀文化等,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珍贵的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传承发展骆越文化,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骆越文化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

当前,受社会转型和现代文化的影响,骆越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

生存环境的挤压。工业社会以来,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提升,骆越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如布洛陀神话在现代社会中基本丧失了生存的土壤,人们不再认为青蛙是雷王的儿女,无需通过青蛙尸体的颜色来判断来年收成的好坏;山歌也不再是少数民族群众社交择偶和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途径;铜鼓也没有什么超自然的力量,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体系和方法在现代科学面前逐渐瓦解。此外,工业社会以日益复杂的社会分工和逐步增多的工业人口为特征,在精细、高效的社会分工面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传统壮锦服饰不适宜于大规模生产且因与追求高效的现代生活不相适应而逐渐离开人民的视线,工序繁多的饮食制作技艺濒临失传,骆越故地依托稻作生产的“那”文化日渐消融。

主流文化的影响。骆越之地自古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特别是当代以来,以个性化、多元化、实用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在广大的乡镇和村寨,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已不多见;口耳相传的壮医药远不及现代医学的地位;曲调单一的传统山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远不及现代流行歌曲;作为壮族文化主要载体的壮语在人口频繁流动的现代都市中正面临传承乏人的危机。

转型发展能力不足。文化的更迭有其继承性和延续性,原有的文化并未消失,而是与新的文化在融合中不分彼此。这种融合并非自然产生,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其保护和传承尤为需要人为主动干预。骆越文化转型发展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文化再生产能力不足、保护意识不强、资金人才缺乏等方面,导致文化品牌难以做大做强。进入新时代以来,骆越文化虽然引起了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形成了一些成果,但其影响力有限。

骆越文化转型发展的突围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2021年4月27日视察广西时专门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壮族文化展,观看民俗活动展示,这体现了总书记对于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殷殷关切。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说道:“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我们文化不断流,再传承,留下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我们要用好收藏在博物馆里、书写在古籍中、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民族文化瑰宝,推动骆越文化转型发展。

树立文化自信,筑牢精神家园。骆越文化是壮族的起源文化,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守正创新,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广西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和重构,通过加大考古及文献文物收集整理的力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梳理、对待民族文化,使丰富多彩的骆越文化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如作为骆越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花山文化,借助左江花山岩画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之契机,从壮族共同的民间记忆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国家记忆,从而引起全世界对花山文化的关注。天琴弹唱艺术,这种曾是壮族先民沟通“神灵”的仪式活动,在广西各界保护与挖掘、传承与创新中,成为壮族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载体,从南疆边陲小镇走上了国际大舞台。

树立创新意识,顺应时代发展。骆越文化要在现代化潮流中实现创新发展,扎扎实实取得成效。比如,壮医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但与藏、蒙古、维吾尔、傣、彝、苗族6个少数民族医药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壮医药为适应现代医疗标准体系不断进行调整改革,2022年8月,8个壮成药获认定为广西民族药。再如,绣球由传情达意的私人信物成为美好祝福的象征物;刘三姐文化由文字扩展到戏剧、电影、山水实景演出,这些改变使骆越文化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大放异彩。因此,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唯有顺应时代需要,骆越文化才能持续传承下去。

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文旅精品。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市场化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我区除运用税收优惠和资金投入等经济手段外,还应在两方面发力:一是注重品牌打造。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从文化内涵丰富、特色明显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入手,重点打造一批龙头文化旅游项目。比如在骆越根祖地宁明县、布洛陀壮族始祖地田阳县和骆越文化发源地南宁市武鸣区,分别打造“骆越根祖·岩画花山”“布洛陀民俗文化艺术节”“壮族三月三文化旅游节”等文化品牌,并在品牌打造上注重差异,不仅能够助推品牌提质升级,还能给广大游客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二是深化产业融合。近年来广西非常重视骆越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展示,不断增加旅游项目的文化厚度,丰富体验形式。比如将举办多年的“壮族三月三”活动,创新发展为“演艺+旅游+商业”的融合形态。注重挖掘乡村特色产业资源,如百色市推动布洛陀民俗文化与农业振兴结合,打造“布洛陀民俗文化艺术节+‘百香百色’”的“文旅+农业”模式。此外,有些地方还将骆越文化融入丰富的夜间文旅经济业态,通过数字平台建设等形式引领骆越文化走进大众,激发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绚丽民族文化的消费需求。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文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项目“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实践与探索——以崇左市为例”阶段性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