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我最难忘的东博会和峰会故事丨从翻译“菜鸟”成长为行家里手

新闻眼今年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简称“东博会和峰会”)创办20周年。东博会和峰会常办常新、越办越好,日益成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务实平台,形成中国和东盟开放合作的“南宁渠道”,为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期,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组织记者采访历届东博会和峰会的组织者、志愿者、参展商和场馆建设者、运维者等,倾听他们参与东博会和峰会的感人故事,用一个个精彩瞬间,展示20年来的艰辛和成果,为站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东博会和峰会升级发展镶钻成冠营造良好氛围。7月17日起,相关报道将陆续在“我最难忘的东博会和峰会故事”专栏中推出,敬请垂注。

讲述人

吕昌兰 自治区外事办公室对外交流合作处副处长

张玥/设计

2008年,我走出校园加入外事工作队伍,当年就直接参与东博会的翻译工作。

第一次接到东博会翻译任务时,我又惊喜又担心,惊喜组织对我的信任,担心自己经验不足。老话说得好,怕什么来什么。虽然我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当会场内所有目光都聚集在我身上时,我还是止不住激动与紧张,翻译中个别地方出现暂时卡顿,现场局面被外方翻译占据优势。

此次任务中的“小失利”成为鞭策我奋发上进的大动力,使我深刻认识到翻译人员的华丽外表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作为代表广西的自治区级翻译,我们肩负着使命和光荣,不仅要熟练掌握外语,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掌控会场、随机应变的能力。我痛下决心,苦修内功。除了坚持每天早晨朗读外,还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学习积累各领域知识和翻译技巧,增加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第二次执行翻译任务时,我打了漂亮的“翻身仗”——成功脱稿完成了自治区领导会见外方大使的翻译工作,在外方翻译出现“结巴”时,机警地接过话筒,顺畅地连接起现场交流,得到各方的肯定。

从接待韩国代表团到接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贵宾,再到参与东博会上首次韩国国家馆开馆仪式、“广西国际友城进东博”“韩国企业广西行”“日本企业广西行”等活动,我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翻译任务,逐渐从翻译“菜鸟”成长为行家里手,人生价值在东博会平台上得到充分展现。

个人的成长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东博会从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落地生根,再到助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作为参与者,也见证着东博会的壮大、广西发展的日新月异。感谢东博会为我提供了成长的大平台,相信在“镶钻成冠”的新未来里,大家的接续奋斗会让东博会越办越好。

专题丨我最难忘的东博会和峰会故事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