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摆渡“时光”:“复兴号”上说复兴

京口瓜州一水间。数百米的航程、5分钟的时间,3艘渡船一天数十班的航次,白沙镇上的渡船架起了鱼峰白沙和鹿寨江口两地之间的“桥梁”。每天,李汉明开着砰砰作响的轮渡镶嵌在两岸的风景中,时光就化作一朵朵浪花掩映在长长的波纹里,而他和他的渡轮就在摆渡的时光中见证了小镇的变迁。

船之变:从小船到大船

白沙和江口两地间最便捷的通道是水路。而52岁的李汉明是白沙渡口渡轮“复兴号”的船长,从2009年开始开船,他已经坚守了13年。一根纤绳把船拴在渡口,也把李汉明的人生拴在了柳江边。每天早上他起床后,便会先检查一遍渡船的油料、救生衣以及机器等各方面是否正常,随后就要迎接一批批来往两岸的客人。

十三年间,李汉明换了三次船。每一次都是越换越大。“原来父亲就是运输社的船夫,当时的船都是自己打造的小船,速度慢也经不起风浪。当我接替父亲后开的就是铁壳木船了,能遮风避雨,船也大一些,但也只能载二十多人,每逢圩日大家挤在一起感觉热热闹闹的。现在我开的船是改造过的红色旅游船,能载四十多人,还能载电动车和摩托车,船更加敞亮了,大家坐起来也更舒服更安心。”

从几百块造价的小木船,到自己打造的铁壳木船,再到直接购买的十多万的旅游船。李汉明的收入也节节攀升,“现在开船一个月有4000多收入吧,如果碰上节假日会更多。”李汉明笑着说。

客之变:从村民到游客

白沙渡口上的船,越换越大;船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李汉明说,如今交通发达,桥梁四起,小轿车开始普遍,渡船过河已不是唯一途径,乘船渡江的人数也不远远不及以前了。

“原来江上有十多条渡船,现在就只留下了三条。除了交通比以前更方便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是以前都是小船,而现在的船比以前大多了,一次可以拉五六十人,来坐船的人也从本地的村民慢慢变为从市里来的游客,大家更讲究乘坐的舒适和快捷,小渡船就慢慢淘汰了。”

村民们坐船去赶集

外地来的游客都喜欢乘坐李汉明的“复兴号”游船。他的船上甲板绘制了白沙全境地图,标注了白沙的各个旅游景点,船舷两侧的护栏则是白沙革命故事和当地土特产品的简介,船舱的顶部是红色的党徽标志。

“以前只能在船上看看风景,现在坐船的过程中还能了解家乡的人文和红色历史,感觉很好。”刚刚上船的白沙村村民黄柳梅感叹道。

从渡船到游船,从村民到游客,小小的一叶扁舟见证了白沙渡运逐渐从交通功能到旅游功能转变。

乡之变:从旧貌到新颜

在李汉明的船头上黄底红字漆写了一句话:“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也许,作为白沙本地人的他对这句话更深有体会。

如今来到冬日的白沙,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干净整洁的柏油路蜿蜒延伸,白墙碧瓦的民居与柳江风光相映成趣,水更清了,景更美了,生活更好了……

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白沙镇在回眸之间变了容颜。人居环境整治进度快、力度大、投入多、氛围浓,乡村“颜值”以看得见的速度在飞速提升。变美的不只是外表,还有“内涵”,乡风文明入脑入心——沿着镇村小道,家家户户整洁干净,道路两旁绿荫葱葱。崭新的白沙门楼、厚重的粤东会馆、古风古韵的白沙老街……白沙镇正以“最佳状态”,迎接四方来客。

“你看我前面的河滩,我们白沙的名称就是因为这片沙滩而得来的。这几年家乡越变越美,来这里露营、烧烤的人越来越多,坐船渡江的人少了,乘船游览的人多了。”李汉明说道。

斜阳晚照,涛声依旧。李汉明启动渡船向对面驶去,对他来说,船在变,人在变,家乡也在变,而不变的是追求好日子的那份心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