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孩子生命教育必修课:关于“ 生死 ”我们可以这样聊

清明节,每个家庭都会通过自己的方式,缅怀追思逝去的亲人。当孩子问及“死亡”,家长会如何解释?平时父母会和孩子讨论“生死”话题吗?对于生命教育,家庭、学校都有哪些打开方式?近日,记者就“生命教育”话题,在网上发起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线下采访。

不少家长主动与孩子谈“生死”

本次调查问卷共有671名家长参与。结果显示,新一代的家长对于“死亡”的话题,已经不再像老一辈人那样避讳,70%的家长与孩子讨论过“生死”话题,甚至44%的家长主动与孩子谈“生死”。另有45%的家长虽然不会主动谈,但当孩子问起也会与其讨论,只有2%的家长认为谈死亡不吉利。

家长李先生常与儿子讨论生与死的话题。在他看来,生老病死都是人类的自然生理现象,应该让孩子有客观的认识。家里养的宠物死了,李先生会借此告诉儿子,生命总有结束的一天,要学会珍惜活着的时光;每年清明祭祖扫墓,他也会告诉孩子,虽然亲人逝去了, “但通过缅怀追思,他们能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孩子眼中的“生死”脑洞大开

“人为什么会死?” “死后会去哪里?”近日,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些小学生,孩子们用童言无忌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认识: “死亡就是量子转化” “老了病了就会离开这个世界”……

有些孩子还对生命终结进行了脑洞大开的想象: “会变成灵魂到处飘” “会到另外一个世界吃各种美食,玩各种游戏” “会根据人的好坏去不同的地方”……话语虽然幼稚,却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

半年前,二年级学生小谭的外婆去世,当时大人们没告诉他。有一天,他追着大人问外婆去哪儿了,大人告诉小谭,外婆去了很远的地方旅游。与此类似,调查问卷中,面对孩子追问什么是“死亡”,有三成家长会选择带有童话色彩的语言来解释,比如“死后会成为天使” “去了天堂”等。也有五成家长会比较客观地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终止。

家长进行生命教育遇难题

家长平时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调查问卷显示,近四成家长会选择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随机事件进行教育;也有不少家长会给孩子讲故事或看绘本,借此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还有的会带孩子参加葬礼,或是以家庭讨论的形式交流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不过,家长们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超五成的家长认为,自己缺乏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想和孩子谈,却不知从何谈起,也怕把握不好尺度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南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空中家长学校”讲师苏倡认为,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性格,讲究艺术性。此外,父母如何看待生命,会映射到孩子身上,因此家长平时应保持喜悦、感恩的心态,给孩子带来正能量。

近年来,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普遍的做法是在班会课、心理课,甚至各学科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内容。不过,一些老师仍会有顾虑,担心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心不成熟,草率开展死亡教育,可能有负面影响。

来自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教育集团的心理老师莫丹,不久前在广西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得了中学组一等奖。她认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感悟生命的短暂和遗憾,反思如何在拥有生命和选择生活时,更好地关注当下、关爱自己、关心他人。

▲学生参观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 记者 蒋晓梅 摄

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和价值

4月1日上午,一场特别的清明追思会在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进行。10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现场,与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师生代表一起,致敬大体老师。五年级的韦同学参加追思会的一员,踏进生命科学馆,陈列的展品让她感受到医学的神圣,同时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广西医科大学人体结构学教研室主任黄绍明介绍,生命科学馆平均每月有四五批人预约参观,当中有医学生、社会人士,也有中小学生。不少人参观完都备受触动,甚至有高中生留言: “如果哪天离去,愿意捐出自己的遗体,为医学作一点贡献”。

“生命教育不仅是向孩子展示生老病死的历程,更应该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黄琦表示,学校通过把医护人员抗疫的故事搬上舞台、到生命科学馆参观等活动,让学生们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和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