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一场趣味横生的现代街偶戏剧巡游穿梭于桂林市的东西巷之中。在厚朴的古城墙前,一只玫粉色的太空牛呈飞翔状停靠在路边,这是偶型艺术家KAIYIN的作品。“借助牛的元素,运用趣味化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展现牛气冲天的航天科技发展气势。”东西巷戏剧巡游的制作人潘艺介绍道。
《太空牛在地球》把宇航员形象进行偶型化创作。人民网 覃心 摄
戏剧不止在剧场里发生,也能在不经意的街角与人相遇。顺着小道向深处走去,一只装着小木偶的手提箱摆放在街心广场上,来自上海触感实验室的演员麦一帆抱着吉他伴奏,演员周尧则提着全手工制作的木偶“老爷爷”为孩子们制作可以飞的翅膀。
坐在地毯上近距离观看表演的小朋友们接过纸和笔,用稚嫩的简笔画向“老爷爷”描绘自己的梦想。周尧接过后,一张张念了出来:“阳阳画了两个戴帽子的小人儿,这是厨师吗?”小朋友响亮回应:“是的!”这是《手提剧场:做翅膀的人》里最受欢迎的互动环节。
傍晚的东西巷内,孩子们围着演员听故事。人民网 覃心 摄
麦一帆是上海戏剧学院木偶戏专业的毕业生,加入由知名木偶剧导演刘晓邑创建的触感实验室后,一直在参演面向儿童的剧作。“我们希望能让孩子们开心地笑,在戏剧里得到向上的能量。”他说道。
24岁的周尧则是“半路出家”,改行源于对表演艺术的喜爱,她认为:“(孩子看戏)开心是很重要的一点,然后可以让他们自己感受一些事情,而不是以说教的形式告诉他们什么道理。他们看到了什么,有他们自己的理解。”
据潘艺介绍,12月10日至11日的东西巷戏剧巡游包含四个剧目,由国内外的艺术家共创而生。选择在户外展演,是为了能够让更多观众在开阔的环境里感受表演的魅力,沉浸式参与其中。潘艺坦言道:“两天演出下来,演员的普遍感受是桂林观众的互动非常好,非常有趣。这也是我们创作这类作品的初衷,通过一种自由的、街头式的表演艺术跟观众连接在一起。”
街头互动演出作品《VAMOS 无限派送公司》。何善权 摄
结束表演后,周尧分享了一份让其格外温暖的“梦想”:“这个小朋友没有写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她说希望自己能成为‘老爷爷’的孙女,这样爷爷就不是独自一人,孤独在家了。这让我感受到一种善良美好的力量。”
桂林市民覃女士得知2022桂林艺术节有一场街偶巡游,特意带着家里三个小孩来东西巷看表演。仅5岁的女孩若若非常喜欢手提剧场,在看完一场后不停催促覃女士赶紧前往街口等待下一场开演。覃女士表示:“看到孩子们开心,我感觉这一趟没白来。她们三个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表演,以后如果还有合适的剧目,我会考虑带着她们一起看。”
户外版本《那个小孩》准备开演。人民网 覃心 摄
改编自西班牙绘本的多媒体创意剧《那个小孩》正是一部大人与小孩皆宜的作品,这次潘艺为东西巷带来了由此衍生的户外版本。该剧演员刘萧旭介绍,《那个小孩》不是只面向儿童的绘本,它故事性非常强,讲述的是一种有些孤独而寻求陪伴的成长经历。“如果你是独生子女,看过后一定会有感同身受的地方。”刘萧旭说道。
谈及面向儿童市场的剧作,身为北京中间剧场的制作人潘艺很有感触。她认为,国内并不缺少戏剧人才,各大专业院校的培养体系相当健全,但是优质儿童剧的内容创作仍然稀缺。
潘艺谈道:“现在市面上一些儿童剧和亲子剧内容可能偏低龄化,对于成年观众的吸引力并不强。改编《那个小孩》绘本,创作舞台作品,目的正是为了孩子跟家长能一起观看,在剧场中不同年龄段的人能体会不同层次的内涵。”
山水之间,人与戏不只是萍水相逢,还有戏剧之外的精神交流,优质作品与观众之间会产生一种以情感为名的磁场。潘艺在这次桂林艺术节上碰到一位“老熟人”,是一个北京的戏迷,她曾在剧场看过《那个小孩》,这次他们又在桂林相遇了。戏迷告诉潘艺,那是她第一次在孩子的剧院里,看到与自己成长过程相关的作品。现在,这部舞台剧成为她与小孩常常反复观看的作品。这让潘艺深感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