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时政 > 喜迎二十大 > 广西聚焦 > 正文 |
喜迎二十大八桂巡礼|玉林 “两湾”联动,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
2022年10月12日 10:59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编辑:黄纯 |
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两大国家战略,推动“两湾”联动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玉林市具有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独特区位优势,在推动实现“两湾”联动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双向互济的桥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林市厚植开放发展理念,主动把玉林发展放到服务推动“两湾”联动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推动,抢机遇、聚资源、兴产业,加快建设产业强、枢纽强、生态强、法治强、乡村振兴示范区、政治生态示范区、城市美的“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交通对接,重塑玉林发展优势 逢山掘进、遇水搭桥,一路向东。今年国庆假期前夕,由广西交通投资集团主导投资建设的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新建南宁至深圳铁路玉林至岑溪(桂粤省界)段实现全面开工建设。 作为南深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岑铁路项目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西端连接南玉高铁,东端在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极点城市之一的深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玉林市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最便捷交通枢纽。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十年来,玉林市修机场、建高铁、造码头,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快建设广西“东融”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 久久为功,必有所成。 2020年8月,玉林福绵机场通航,结束了玉林没有民用航空的历史。截至今年7月,旅客吞吐量约56万人次。如今,南深高铁南宁至玉林段、玉林至岑溪(桂粤省界)段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玉林又将迈入高铁时代。 交通“东融”全面提速。2012年以前,玉林仅有G80广州至昆明1条高速公路经过玉林。2012年以来,全市交通固投累计916.65亿元,2021年全市交通固投入统完成122.3亿元,同比增长33.3%,是2012年48亿元的2.58倍。仅2020年,便建成玉湛、松铁、荔玉三条高速公路,新增运营高速公路148.45公里。其中,玉湛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后,玉林到湛江的车程由原来的4个多小时缩短为1.5小时,打通了广西桂东南地区连接广东南部地区出省出海新通道。 目前,玉林正在加快推进浦清高速等6个高速公路项目,总里程368.3公里。其中,“东融”高速公路建设里程344.3公里。 产业承接,担起“两湾”联动新使命 立体交通格局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玉林市的发展格局,重塑玉林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发展优势。 玉林龙潭产业园区是玉林融入北部湾开放开发的桥头堡,发展向海经济的主战场。玉林借力铁山港东岸码头,从无到有布局临港大工业,培育壮大临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国重点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打造“两湾”产业融合桥头堡。园区以华友控股为支撑,全力推进70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千亿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以柳钢中金公司为依托,打造从冶炼、轧钢、制品、研发到交易为一体的千亿不锈钢全产业链;以正威玉林新材料产业城为引领,打造千亿铜基新材料产业。2021年,园区工业总产值179.91亿元,与2012年相比翻了三番。 机遇总是青睐踔厉笃行的奋斗者。2021年1月,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批复实施《“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发展规划(2020—2035年)》,赋予了玉林服务推动“两湾”联动发展的新使命和新任务。 当年,玉林新签约项目219个,总投资878.9亿元。其中,大湾区项目114个,总投资495.6亿元,获评为全区扩大有效投资工作先进市、投资促进工作先进集体和投资促进工作创新奖一等奖。今年上半年,玉林接续发力,招商引资项目176个,总投资737.87亿元。其中,大湾区项目99个,总投资382.04亿元,引进红牌智能厨电科技产业园、正泰智能电气产业园等2个超百亿元项目。 为加快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玉林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统筹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积极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全程网办”,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全力打造与大湾区零距离、无差别、心贴心的营商环境。 金秋十月,广西超华高新科技公司玉林年产10万吨高精度铜箔和1000万张高频覆铜板产业基地项目的建设现场一派火热的施工景象,各种工程机械来回穿梭,一栋栋标准厂房拔地而起。该项目投资122.6亿元,是玉林市“两湾”产业融合的标杆项目之一。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时21天,创造了玉林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的新速度。 目前,华友、柳钢、正威、超华、正泰、红牌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落户玉林,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1年,该市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9.9%,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接续奋斗,再造“两个玉林工业” 今年3月28日,在广西华创新材铜箔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张张微米级铜箔从生箔机中缓缓吐出,缓慢成卷。该公司是玉林市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产业链企业,其微米级铜箔批量试产,填补了广西铜箔产业的空白。“项目不到一年就实现了试投产,创造了行业速度奇迹。”该公司生产一厂厂长黄凤机说。 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工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城市强。 为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推动“两湾”联动开放合作持续走深走实,聚焦“产业强”这一关键,玉林大力推进制造业赶超、轻工业振兴,围绕“5+6”产业链,力争再造“两个玉林工业”。其中,内燃机、低压电器电机、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不锈钢精深加工、铜基材精深加工等5条制造业产业链在玉柴工业园、龙潭产业园区布局;纺织服装、绿色食品、板材家具、黑白家电、五金水暖、中医药等6条轻工业产业链在市、县两级错位发展布局。同时,规划建设26个轻工特色产业园,每个县(市、区)规划2—3个轻工特色产业园,占地面积为2000—3000亩。目前,该市已有15个轻工园获授予“广西轻工业园”称号。 聚焦“两个玉林工业”目标,玉林成立了招商、征地、资金、环保、能耗等10个工作组,围绕招商、落地、服务,24小时在线为企业提供从项目前期直至运营的“保姆式”服务。持续深化园区管理、投融资体制、征地拆迁、农地入市、营商环境等15项改革,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十年砥砺奋进,成就今日华章。玉林获评为2018—2020年度“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先进市”;2021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9.33%,高于全区平均增速(22.88%)6.4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49.1%,获评为自治区工业投资先进市;“5+6”产业链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0.19%……一个个数据,一项项成果,见证着玉林向上攀登的决心,成为玉林工业“非凡十年”最生动的注脚。 (点击图片阅读视听电子书↓↓↓) 岭南美玉,胜景如林。 这是“一个美玉成林的地方”。三山两江(即大容山、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和南流江、北流江)造就了其胜景如林,有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真武阁、四大名关之一的鬼门关、四大名庄之一的谢鲁山庄等120多处名胜古迹。 这是“中国南方药都”“南国香都”。其拥有全国第三大中药材交易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进出口香料集散地和香料定价中心,国内80%、世界2/3以上的香料都在此集散。 这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桂圆之乡”“沙田柚之乡”“百香果之乡”“三黄鸡之乡”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粤港澳畜禽产品供应基地。百香果电商年销量占全国的70%,三黄鸡出栏占广西的60%,生猪养殖量占广西的20%。 这里,是广西最大、全国著名的侨乡玉林,有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220多万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中国康养旅游城市百强榜单”。 这里,还是全国改革发展试点城市、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全区不少重大改革措施都是从玉林开始。近年来,玉林承担的13项全国农村改革试点取得重大成果,有3项改革成果实现国家层面的政策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林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按照自治区赋予其在服务推动“两湾”联动发展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产业强、枢纽强、生态强、法治强、乡村振兴示范区、政治生态示范区、城市美的“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推动“两湾”联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向精耕细作的“工笔画”迈进,绘就波澜壮阔的“非凡十年”画卷。 这十年,玉林市风雨兼程、砥砺奋进,经济总量和发展效益稳步提升,实现新跨越。全市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934.6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070.61亿元,十年间跨越1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7.6%。 这十年,玉林挺起工业振兴脊梁,培育了玉柴机器、南方黑芝麻、玉林制药、三环陶瓷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是全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动力之城”,先后获评为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先进市、工业投资先进市。所辖北流、陆川、博白、福绵分别被誉为“中国陶瓷名城”“中国铁锅之都”“中国编制工艺品之都”和“世界裤子之都”。 这十年,玉林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7月底,玉林市场主体总量达39.30万户,总量全区第二。其中,民营经济市场主体38.30万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7.6%。十年间,玉林市场主体增长了1.77倍。其中,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增长了1.86倍。 这十年,玉林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福祉日益增进。2021年,玉林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635万元,同比增长10.8%,分别比全国、全区平均水平高704元、3272元,连续11年居全区首位。 十年赶考,答卷书就;奋楫扬帆,再赴新程。 聚焦再造“两个玉林工业”目标,玉林市正全力打造“5+6”产业链,大力推进制造业赶超、轻工业振兴,打造“两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广西轻工业产业城和桂东南最大商贸中心城市、全国一流的绿色食品基地,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流古称铜州,因其母亲河圭江向北而流得名。 大河北流,只争朝夕。十年间,奔流不息的圭江两岸,创造了一个个高质量发展“印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流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抢抓用好战略机遇,以不等不靠的精神和马上办的“北流速度”,以争当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玉林市“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排头兵为目标,不断谱写北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连续8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连续5年上榜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2020年成为广西首个财政收入超30亿元的县(市),经济总量连续6年稳居广西各县(市)第一。 城市名片愈发闪亮。先后斩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殊荣,并于2020年成为广西首个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县级市。 居民幸福感日益增强。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的2020年“美丽广西·宜居城市”综合奖及优秀范例名单,北流市“宜居指数”为86.42,位居全区各县(市)第一。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 党的十八大以来,容县全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数据显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18.1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17.72亿元,年均增长8.1%;财政收入由8.46亿元增加到10.31亿元,年均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0.03亿元增加到75.65亿元,年均增长7%。 十载砥砺前行,十年春华秋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陆川县砥砺奋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齐心协力促和谐。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环境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步伐再提速,人民群众福祉持续改善。 陆川县全面围绕建设壮美广西“1+1+4+3+N”目标任务体系以及玉林市建设“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部署,按照该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城三区”奋斗目标,把陆川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美丽客家新城、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现代商贸物流集散区、政治生态示范区,全力推进强产业、强交通、强县城、强农村、强生态、强文化“六强”建设,全力争创广西县域经济十强县,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陆川新篇章。 十载砥砺,十载筑梦。 博白靠近粤港澳大湾区,毗邻北部湾经济区,地处粤桂两省三市(玉林市、北海市、湛江市)交界,是玉林市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主通道,在自治区实施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玉林市建成产业强、枢纽强、生态强、法治强、乡村振兴示范区、政治生态示范区、城市美的“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博白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一张蓝图绘到底,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东靠南下、向海发展”战略,奋力谱写博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两湾”联动的交汇点,向海远航、破浪前行。 非凡十年,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林市玉州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以党建为引领,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富区、文化兴区、生态美区、法治安区”五区战略,全力开展“十个年一活动”,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数据显示,该辖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44.8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65.15亿元(排全广西第5名),增加320.34亿元,年均增长8.1%。玉州区十次荣获“广西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先进城区”称号,连续四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2019年获评为广西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县,2020年获评广西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县(市、区),2021年成功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砥砺奋进,笃行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林市福绵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聚焦“三个走在前列、三个上新台阶”目标(即: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乡村振兴发展走在前列、基层社会治理走在前列,改革开放发展上新台阶、生态环境质量上新台阶、社会民生事业上新台阶),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实施工业振兴、乡村振兴、改革提速、城市提质、生态提优、民生提升“六大行动”,全力以赴抓好纺织服装和电镀产业发展,争当工业振兴的排头兵,奋力打造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两湾融合交通枢纽重要衔接节点、玉林宜居宜业宜养生态新区。 这十年,福绵区披荆斩棘,书写如画答卷。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56.1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9.89亿元,翻了一番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3454元,增加到2021年的42830元,是2012年的1.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055元,增加到2021年的19315元,是2012年的2.7倍;人均GDP由2012年的14588元,增加到2021年的37547元,是2012年的2.6倍。 奋进十年路,启航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兴业建县以后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成就最辉煌的十年。十年来,兴业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砥砺前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始终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活县’战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兴业县委书记陆金学介绍,该县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34.2:39.8:26.0优化为2021年的27.0:34.0:39.0,高质量发展迈出重大步伐。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独特的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以兴业为例,“鹩剧”“壮族三月三”……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创造出丰富的地方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兴业县始终坚持用时代的语言讲好乡土的故事,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擦亮地域文化“名片”,激活文化和旅游发展“引擎”,保护、传承、利用开发好地方文化资源,使地方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鹩剧、石南小刀、城隍酸料等一批民间文化,正凝聚成一股自信自强的昂扬力量,成为兴业敞开怀抱走向全国的一张张亮丽文化名片。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