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县武篆镇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的故乡,是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红七军战斗过的地方;境内有列宁岩、魁星楼、武篆小学、韦拔群故居等众多的革命遗址。”近日,东兰县武篆镇党委书记覃肖阳向到访的广西日报全媒体专题报道组一行介绍。
视频制作:卿要林
位于武篆镇红里村的300多亩中草药种植基地里一片绿油油,张秀珍等10多名村民正忙着除草、施肥。基地里的山乌龟、天冬、岩黄连等草药正争着汲取雨露与阳光,拼命地成长。“我在这里务工,一年收入增加2万元左右。”张秀珍笑着说。
“红里村中草药基地于2019年开始建园,现在每年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群众的务工收入70多万元,土地流转费用18万元,村集体经济每年从中收入10多万元。”望着生机勃勃的中草药,红里村驻村第一书记邓海琳颇有成就感。
据悉,10年来,武篆特色产业硕果累累,以前群众靠玉米、稻谷、猪等传统种养殖为主,现在油茶、墨米、中草药、花椒、香芋、木瓜、阳光玫瑰葡萄、奥寒羊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实现了所有农户产业全覆盖。
101岁的革命老人王仕谔朴实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巨变的感受:“过去穷啊,一件衣服穿很多年,肉几个月才得吃一次,现在衣服穿不完,肉吃到不想吃。”老人1935年参加革命,历尽磨难坚守革命初心,胸前挂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等4枚金闪闪的奖章见证了他革命的一生。
产业发展让群众生活富足,乡村风貌改造让村庄的外表亮丽。走进武篆镇,村村换了新模样,黄白色为主调的楼房风格统一,外墙绘着武篆特有的标志;藏青色的顶瓦微光闪耀,门窗装饰融入灵动的壮乡元素;干净宽阔的道路、整齐列队的路灯格外引人注目。
“党员领头干,再难的事也能办好!”巴学村党支书黄裕德说,在推进乡村风貌的“三清三拆”工作中,全镇党员和干部带头从自家开始实施,加快工作进度。“这里的党员干部劲头足、敢创新。”上任一年多的覃肖阳深切地感受到该镇干部群众身上那股敢拼敢干的精气神。
采访中,记者看到了武篆镇的变化:群众生产条件、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村容村貌越变越美;也感受到武篆镇的不变:这片革命土地的党员干部为群众谋幸福的初心没有变,群众敢于创新、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精气神没有变。正是这股精气神的带动,武篆镇获得“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东里村获评“全国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