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时政头条 > 正文 |
【八桂大地 习声回响】传承保护谱新篇 |
2022年04月30日 15:26 来源:桂林晚报 编辑:罗珊珊 |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文化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强调,广西红色资源丰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做到学史增信。 一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桂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加快红色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红色旅游持续升温,让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群众聆听桂林红色故事,接受红色教育,进一步坚定红色信仰,赓续红色血脉,筑牢红色阵地。 红色旅游持续升温 “在总书记视察桂林迎来一周年之际,我们特意来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接受革命理想信念教育。”4月11日,来自河南的游客王永军来到湘江战役纪念园,在“红军魂”雕塑前聆听雕塑原型陈树湘烈士“断肠明志”的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 在参观纪念园后,王永军感叹:非常震撼,为当年红军将士勇于突破、勇于牺牲、勇于胜利的精神深深感动!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红军长征精神一定不能丢,一定要传承下去。 自从总书记视察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后,这里便成为全国各地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接受红色教育必到的“打卡地”。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每天各类团队和游客仍然络绎不绝,掀起了一股“红色热潮”。 据统计,自2021年至今年3月底,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共接待各类参观团2.12万批次、393万余人次。其中,2021年共接待20881批次、378万余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3.59%和107.01%。 好风凭借力。桂林市委、市政府乘势而为,充分利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将全市的“三园三馆”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打造集“看党史、听党史、讲党史、学党史”为一体的“红色大课堂”,吸引党员干部组团来“打卡”。同时,推出“血战湘江·突破包围”等9条红色旅游研学精品线路,开辟以“桂林—兴安—资源—全州—灌阳”为主线的“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线路,建设毛竹山村等一批红色特色小镇、红色美丽乡村、红色休闲农庄、红色美丽风景线等旅游新载体,并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以“重温一遍入党誓词、听一个红军故事、走一趟红军路、唱一首红军曲、读一本红军书、吃一顿红军餐”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体验活动,推动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桂林的红色历史不断“活”起来、红色教育更加“热”起来、红色旅游持续“火”起来。 据统计,截至2022年3月,仅“三园三馆”红色纪念设施累计接待各类参观团7.2万批次、1250余万人次。 红色项目加快推进 作为一片红色热土,桂林红色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市全力保护和发掘每一处历史遗存,陆续完成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68个项目的修缮保护任务,对421处已识别的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散葬点全部按规范进行挖掘收殓,并集中安放、永久纪念。形成了以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为代表的湘江战役烈士纪念设施群,让红色文化在桂林山水间不断延续和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桂林后,桂林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迎来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2021年8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下称《国家规划》)出台,桂林作为红军长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战——湘江战役的发生地,毫无悬念地被列入了规划中,成为唯一承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的城市。 2021年11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保护规划》获国家层面正式批复,共规划设计项目60个,包括5个重点项目、21个一般项目、34个其他项目,总投资约13.89亿元。其中,5个重点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中,2个重点项目和7个一般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期间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 目前,我市长征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已获中央预算内资金2亿元,其中2022年获1.8亿元,各个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 截至3月中旬,重点项目中,血战湘江长征历史步道示范段和兴安界首渡口长征文物保护展示项目完成近50%,全州湘江战役渡口遗址群保护展示项目完成11%。一般项目中,兴安县界首镇红色古镇建设项目已完成建设,界首渡江遗址公园项目已完成50%,龙胜各族自治县长征文化旅游复合廊道建设项目、资源县中峰镇红军长征旧址保护展示项目、灌阳县红军长征入桂关口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等已开工建设。 红色信仰更加坚定 2021年,桂林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的嘱托,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让红色文化走进党员干部内心和灵魂,让党员干部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并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红色信仰更加坚定不移。 利用重要节假日、“周五党日+”等形式,我市分批次组织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开展参观红色纪念场馆、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祭奠先烈等活动,创设30多个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强化“干部党员教育联盟”,共利用红色资源组织开展现场教学体验近7000场次;推出9条红色旅游研学精品线路,“血战湘江·突破包围”精品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旅游精品线路”;联合开发龙岩-桂林-遵义等跨区域教学精品线路和党性教育培训精品课程;充分发挥参战老兵、革命烈士遗属等革命亲历者的作用,讲述“祖孙三代守护红军旗”等红色故事;启动“感党恩·跟党走”老兵宣讲公益项目,开展“聆听老兵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活动;开发访谈教学、行动教学等党史情境教学课程套餐,创新“流动讲师团”“理论巴士”等宣讲方式,定制“红色教育+体验”的个性化党史学习教育菜单,吸引了区内外党员群众组团“点单”。2021年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打卡红色教育基地”43万多人次。 我市还进一步用活红色资源,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红色作品。通过搭建线上平台随时学,持续打造桂林地方党史等6门党史精品课程和6门公务员网络必修课,网络课程《血战湘江铸忠魂》被列为全区公务员网络培训必修课;积极推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文学精品力作,《湘江,为你守候》一书被中宣部列为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和广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出版项目。 与此同时,将党史课堂“搬”进影院,推动《红色传奇》进校园、《血战湘江》下乡村展映,组织各级各单位观看红色影片《大会师》《湘江1934·向死而生》《长津湖》等红色公益电影,共组织放映18000多场次,真正让党员干部在红色文化中“学史增信”。 亮点一 2021年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共接待各类参观团20881批次、378万余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3.59%、107.01%。 亮点二 我市“三园三馆”红色纪念设施累计接待各类参观团7.2万批次、1250余万人次。 亮点三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共规划设计项目60个,包括5个重点项目、21个一般项目、34个其他项目,预计总投资13.89亿元。 已获中央预算内资金2亿元,其中2022年获1.8亿元。 亮点四 全市各级党组织组织党员开展“打卡红色教育基地”43万多人次 播放红色公益电影18000余场次。 保护漓江生态 推进绿色发展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桂林视察时,曾在阳朔漓江杨堤码头听取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等情况汇报,叮嘱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谆谆教诲、殷殷嘱托,桂林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不仅牢牢记在心里,也扎扎实实落实到工作中,交出了保护漓江推动绿色发展的优异答卷,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持续加强漓江生态保护 “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又一次来到桂林。他对当地负责同志说:“这次来,我最关注的就是你们甲天下的山水。什么能比得上这里的生态好?保护好桂林山水,是你们的首要责任。” 牢记殷殷嘱托,扛起使命担当。我市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首要位置,努力构建“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结合“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高站位高起点制定《桂林市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对标一流水准设置4大类12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确立19项重点工作任务,谋划6大类147个工程项目,全力将漓江打造成为国内江河综合治理典范和世界级生态环境保护样板。 把保护漓江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头号工程”。去年起,我市全面实施高压严管保护制度,积极构建“行政执法、司法联动、纪检监察、法规管控”法治保护体系,漓江风景名胜区所有开发建设活动实行市委、市政府审批。我市还与自治区法检两院、生态环境厅共同签署《建立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服务联动机制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市持续推进“四治”工程,通过日常巡查处置和定期开展集中整治相结合,深入开展乱建、乱挖、乱养、乱经营、环境卫生脏的“四乱一脏”综合整治行动。 在推动漓江生态保护与治理修复上,2021年,我市也取得新进展。 ——实施了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区)生态景观修复工程、漓江城市段岸线及洲岛生态修复、漓江流域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其中漓江风景名胜区及可视范围内山体21座(矿点),修复面积136万平方米。 ——严打漓江流域非法采矿采砂行为。对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测发现的漓江流域55处疑似采矿采砂活动图斑开展现场核查,共发现违法违规项目6个,已全部落实整改。 ——强力推进自然保护区违建项目清理整治。85个水电站全部停止发电并切断上网线路,分期分批实施清退处置,第一批(32家)清退任务已全部完成。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夯实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绿色本底 过去一年,我市强化污染治理,不断夯实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绿色本底。 抓好大气污染防治“三控三治一应对”,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提升。2021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4天,优良比例94.2%;PM10浓度45微克/立方米,排名全区第三。 推进水污染防治,开展漓江城区段10条支流集中整治,主要河流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三,推动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开展巡河(湖)12万余次,全面完成全市1516条河流管理范围划定工作……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成绩保持全区前列,圆满完成生态环境部下达的阳朔和恭城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实施医疗废物处置项目升级改造工程,全市医疗废物总处理能力达到26吨/日,为疫情防控及“十四五”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漓江流域设立国控、区控、市控断面20个,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47个,建设“空气质量网格化预警预报系统”“机动车环保检验系统”“露天焚烧智能监管系统”等一批信息化项目,形成覆盖17个县(市、区)、51个热点网格区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控体系;实施机动车尾气“天网”工程,成为全广西唯一实现遥感监测点位市县(区、市)全覆盖的城市;建设40套检测线林格曼黑度仪设备,成为全国首个将路面黑烟抓拍技术移植到机动车环检机构的城市。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20年下达的中央及自治区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全部按期完成,2021年继续向上争取环保专项资金3554万元,用于实施灌阳县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和平乐县黑臭水体整治工程,116个农村千人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已基本完成。 坚持绿色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生态桂林的“金招牌”,更是桂林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2021年4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桂林市象鼻山公园考察时指出:“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格调品位,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宜居城市。” 我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提升格调品位,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宜居城市。 我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绿色发展,把“绿水青山”的“美丽颜值”有效转化成为“金山银山”的“丰厚价值”。 以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我市筑牢世界级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四梁八柱”,努力构建“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 高站位高起点制定《桂林市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对标一流水准设置4大类12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确立19项重点工作任务,谋划6大类147个工程项目,全力将漓江打造成为国内江河综合治理典范和世界级生态环境保护样板。 发布“三线一单”成果清单,将全市划分为181个环境管控单元,为优化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等提供重要依据;助推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服务环评审批31个自治区级重大项目和18个广西“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实施事中、事后靶向监管,对纳入执法正面清单的814家企业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完成150家企业排污许可执行报告审核工作……一系列强有力举措,推动桂林经济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漓江生态景观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也让我市旅游业实现从景点景区模式向全域旅游升级,从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升级,从传统产业向文旅融合升级,以漓江为核心引领带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腾飞,形成了以漓江黄金水道为主轴、两岸为双翼的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为后疫情时代旅游强力复苏打下良好基础。 我市在整合生态资源中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已建设85个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成22个田园综合体、1000多个美丽乡村、8条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探索了“现代农业+美丽乡村+三产融合”的乡村发展新模式,老百姓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全景旅游、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共享”的民生发展新局面。 牢记嘱托,不负青山。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桂林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为主题主线,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科学谋划世界级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桂林山水,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好世界最美的漓江,加快推动我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设置4大类12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确立19项重点工作任务,谋划6大类147个工程项目。 ●漓江风景名胜区及可视范围内21座山体(矿点)修复面积136万平方米。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4天,优良比例94.2%;PM10浓度45微克/立方米,排名全区第3;连续第7年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任务。 ●主要河流和城市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3。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