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让书香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读书不光治愚,还治顽、治慵,治恶、治贪……全民读书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科技水平、法律素养、增强国家软实力、推动国家文化振兴的需要,是实现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倡导并持续推进全民阅读,让书香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月春光好,又到读书日。“读书日”携着浓浓的书香到来,令我们怦然心动,勾起我们对读书旧时光的怀念,激发我们读书的欲望。

“读书日”不就是一个平凡的日子吗?为什么它的来到,让我们像邂逅久违的故交一样动情?是因为读书已与我们渐行渐远。

勤奋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时,一个远行的人,除开腰藏盘缠,马背上还驮着笨重的竹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废寝忘食,如饥似渴。韩愈焚膏继晷,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孙康集萤映雪,孙敬头悬梁锥刺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千般情,卷里百万兵。书香雅气,知书明理被纳为家训。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汗牛充栋被引为自豪。

毛泽东同志一生读书的故事经久不衰:青年时期为了锻炼专注力,苦读于闹市;战争年代,枪林弹雨,依然没有放弃读书,在马背上读完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卧床一半全是书,一直到生命最后时刻还在读书。习近平总书记爱书读书也为人们树立了榜样:1969年,习近平从北京来到延安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一干就是7年。下乡来到梁家河时,他随身带了沉甸甸的一箱书。白天劳动休息时在看书,放羊时也在黄土高坡上看书。晚上还在煤油灯下熬夜读书。在村民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经典名著铸就了他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在书中寻求到了经天纬地、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习近平始终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精神,抓住一切机会读书研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他童年时农村书比较少,每个村庄只有几本书,他用帮别人劳动换取读别人家里藏书的方式,把七八个村庄的书读完了。后来没书可读了,就从头至尾把《新华字典》读了几遍。

回首书香陪伴的过去,一道道阅读的风景令人感动。书店里流连忘返的脚步,图书馆中如饥似渴的目光。那些在公共场所或倚石或靠树阅读的身影,安静、从容、恬然。校园的石墩上、公园的花圃边、广场的凉亭里、彻夜无眠的窗下、蚊蝇飞舞的房间……随时可见抱卷静读的身影。旅途中的行人,山冈上的牧童,柜台里忙里偷闲的职员,甚至门前纳凉的叟妪……在晨曦里,在晚霞中,在灯光下,他们手捧书卷,静心阅读,让心徜徉在知识和智慧的天国。

不管是在喧闹的城市,还是在寂静的乡村,不管是与山为伴与地为伍的农民,还是忙于案牍,日理万机的干部,他们的床头枕下、书桌案头,都随时可以看到一张张被捏得发皱的报纸和一本本被翻得旧迹斑斑的好书。

是什么让读书的身影悄悄退出了我们的视线,继而被翻动手机“碎片”阅读代替了?是什么带走了一本好书至宝一样传阅的过去?是我们物质生活丰富了,大数据已在我们指头之间,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答案是否定的!

读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获取智慧的源泉,读书能开拓视野,点亮智慧,丰富人生。西汉时期的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治愚。读书不仅能抚慰破碎的心灵,治愈精神的贫血,规范行为的愚昧,而且还让人生在“山重水复”中“柳暗花明”,在云遮雾锁中豁然开朗,在晦暗喧嚣中云淡风轻。

可以说,读书不光治愚,还治顽、治慵,治恶、治贪……

书是灯塔是力量,能指引人生的方向,解开生活的疑团;能让本性阳光、善良,能抚慰挫折、失败;能消遣疲惫、寂寞,能懂人的心事,能知心的哀乐。

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年少读书,如隙中窥月”。读书可以培养青少年语言美感,启迪智慧,荡涤心灵,陶冶品质,开阔视野。从书中吸取健康、优秀的民族文化养料和丰富的文学知识。能得到正能量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读书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记忆力,怡情养心,益脑健身,开阔心胸,延缓衰老。能打发枯燥寂寞的生活,安静享受幸福晚年时光。

阅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启蒙、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国家的一项重大文化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倡导全社会要加强读书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全民读书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科技水平、法律素养、增强国家软实力、推动国家文化振兴的需要,是实现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倡导并持续推进全民阅读,让书香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陈昌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