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清明祭祖,别变了味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每年这个时候,各家各户开展清明祭祖活动,为的就是表达哀思,缅怀先祖。

笔者注意到,曾几何时,记忆中,扫墓添土,恭敬祭拜,那份严肃感,正在杳然逝去。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祭祖这样一种远古的行为正在被慢慢消解。一些地方,把清明祭祖当成了大型社交场合,部分家人邀上亲朋好友,把大量的食物酒水运抵上山,在坟前划拳猜码,喝个酩酊大醉,把剩下的食物丢得遍地都是。不仅如此,一些人还随手丢垃圾,每一年的清明节,漫山遍野的垃圾让人触目惊心。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倡导移风易俗,文明祭扫,这种污染环境又糟蹋食物的行为,既不文明,更没有意义。不仅如此,还失去了祭祖那份应有的“仪式感”。

清明祭祖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孝道,表达人们对先祖的感恩抚育之情。在穷苦年代,人之所以能够活下来,靠的是先祖日夜辛劳,缩衣节食,将子女养育成人,清明祭祖就是要教育后人要懂得感恩。其次,笔者注意到,不少名门望族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且子孙后代都受到良好教育,这一切都源自先祖留下的祖训家规。他们恪守家规,奋发图强,严于律己,最终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此外,一些大户人家,其祖上曾经出现过一些能人,他们要么经商有道,富甲一方,且乐施好善;要么是行业精英,他们勤劳致富,德行兼备,在当地极有名望,留下了不少佳话,这些都是留给子孙后代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清明祭祖更应该追忆先祖的荣光,追寻先祖的足迹,激励后人,鞭策后人。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肯定存在一种力量,这就需要我们去挖掘,去传承,去保护。传统重大节日的“仪式感”,最大的作用便是规范我们的言行,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它除了是民俗行为之外,更是一种精神血脉的延续。要做到延续,没有什么比传承和教育更好的方法了,而推动这一切,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手把手去言传身教,重视传统重大节日的教育意义。

古代诗人在重大节日面前引发的去国怀乡,忧国忧民,比比皆是,且传为佳话。这些典故,在今天同样有教育意义。在新时代,传统重大节日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教化育人等方面,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何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