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媒体行 > “脱贫攻坚回头看 乡村振兴向前走”云观广西采风活动 > 采风路线 > 百色 > 正文

【央广网】广西瑶乡因地制宜“突围”大石山

2022年03月21日 18:45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作者:罗兰 编辑:邓达

央广网百色3月21日消息(记者 罗兰)“2015年下半年,我们村开始旅游扶贫大开发,2016年大年初一(2月8日)我的民宿就开张了,这几年旅游高峰期一天的纯利润能达到1000多元。”近日,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80后”致富带头人韦立新说,他是浩坤村第一批回乡发展经营民宿的人之一。

因地制宜 解锁大石山“围困”

浩坤村地处喀斯特地貌大石山深处,四面环山,山体陡峭,住在浩坤湖边的四个屯与外面连接的唯一通道是一个叫“猪笼洞”的山洞。浩坤村曾经是一个非常闭塞的深度贫困村。

浩坤村村民住房“茅改瓦”旧址(央广网发 记者罗兰 摄)

这里世居壮、瑶两个民族,村民曾经住的是茅草房、矮瓦房,居住在半山腰,因为耕地面积少,都靠在石缝里刨地种玉米和养家禽等为生,村里的东西因为交通不便很难卖出去,村民几乎没有收入,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

浩坤湖边的石山耕地(央广网发 记者罗兰 摄)

层峦叠嶂,碧水盈盈。浩坤村虽然偏远闭塞,但自然环境堪称一绝。偌大的浩坤湖如同一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山坳里,四周峰林耸立,湖边茂林修竹,是一处让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秘境。

2015年,已在外面打工十多年的韦立新听说家乡要发展旅游扶贫大开发,他毅然选择了回乡。现在的韦立新在村里还有另一个身份——浩坤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他是浩坤村定点帮扶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为解决村干部老龄化问题,推行选优配强,发展培养起来的本村年轻干部之一。

近年来,浩坤村注重选拔和培养人才,提升班子活力与整体战斗力;强化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制定村屯建设规划和环浩坤湖山水生态体验区规划,引进旅游公司进行专业开发运营;以自然屯为单位划分8个治理网格,把党员干部下沉到网格,提高管理服务响应能力;组建生态环境党员服务队,与景区同步开展禁渔、禁牧、禁伐常态化巡逻,共同守护蓝天绿地。

浩坤村风貌(央广网发 记者罗兰 摄)

浩坤村“第一书记”陈思东说:“2015年,浩坤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2.04%。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们通过整合资源、导入资源,推进村屯路网建设,提升村容风貌,培养致富带头人,以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契机,依托自然景观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2020年底,浩坤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2021年,浩坤村旅游门票收入达280多万元,10%分红给村民,1%分红给村集体。村民的收入除了门票分红,还有景区就业、资源租赁、旅游民宿、便民商店、特色产品等渠道。2021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3万多元。

路网全覆盖 乡村振兴强

说起浩坤村的发展,不得不提及2008年浩坤隧道的打通。从这一年开始,浩坤湖边的村屯才开始有了一条通往外界的真正意义上的“路”,孩子们上学也从木架茅草房搬到了外面公路旁的弄新小学。经过逐年发展建设,现在的浩坤村已实现路网全覆盖,带动了旅游、毛葡萄、桑蚕、油茶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浩坤村弄新小学(央广网发 记者罗兰 摄)

韦立新说:“以前要出行,我们早上听到鸡叫,大概四五点钟就要起床,划自家的竹筏或小船到湖边猪笼洞,从那里爬出去,然后走山路,穿过另外两个山洞,到乡里大概要四五个小时,现在开车到乡里15分钟就够了。”

经住在浩坤湖边四个屯村民出山的唯一通道“猪笼洞”,现在已成为“凌云县艰苦奋斗教育基地”(央广网发 记者罗兰 摄)

猪笼洞是浩坤湖边一个天然的坑洞,因形似“猪笼”而得名,洞口直径8米至10米,大概70多米深,垂直贯穿悬崖峭壁,村民将竹子、树枝、藤蔓捆绑在一起,在洞内悬空搭建了一个通行的梯子,由5段衔接而成。曾经这里是住在湖边的村民去地里劳作和出山的唯一通道。“以前出去都是背背篓从猪笼洞爬上爬下,要背肥料爬上去种地。”70多岁的壮族老人罗爱荣说。

航拍浩坤村风貌(央广网发 胡兆双 摄)

俯瞰现在的浩坤村,水泥公路蜿蜒盘桓,青石板阶梯曲径通幽,白墙青瓦的小楼房掩映在山林里,游廊迂回于湖光山色间……浩坤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好了,有大路可以走,有车可以坐,欢迎你们来玩。”罗爱荣老人满脸笑容。

正步行回家的罗爱荣老人(央广网发 记者罗兰 摄)

“是脱贫攻坚改变了我们,出行方式、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条件等等,这些都发生了改变,村民精神面貌、思想认知也都改变了。我会继续跟着上级乡村振兴的规划走,带领群众发家致富。”韦立新表示。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计划,陈思东说:“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练好内功,进一步打好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基础,开发建设旅游民宿、旅游超市等。等疫情形势稳定,旅游回暖,我们好让村里产业有更大的发展,村民收入有更好的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