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性和自主性是充分发挥科技在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关键因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把握重要战略机遇、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必然选择。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技自立自强工作必须在实践中自我完善和发展。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当前,国内外经济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创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应对科技发展新局面、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途径。科技强国的构建,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使用,在科技创新中积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面对技术核心和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上,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作用,牵头组织攻关、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需求;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先锋作用,挺身而出、承担重任。近几年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作用日渐凸显。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优势、深挖潜力,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工作中,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地理优势,抓住面向东盟开放前沿和“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打造和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战略地位,有效利用东盟和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围绕特色农业、海洋、生物医药和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有特殊的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争建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引进创建“国字号”分支机构,布局建设自治区级科技实验室,加快建设更多高层次高水平科研平台,强化广西战略科技力量。
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有效组织形式。要鼓励龙头企业敢为人先,在创新前沿的无人区或者高风险区加强合作实现突破。具体实践中,将大中小企业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合理、丰富活力的创新生态链,集成和优化配置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科研成果,统筹全行业的创新资源,形成体系化、任务化、精细化、标准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广西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实践工作中,要注重以高新区、农业园区、桂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防城港国家医学开放试验区等创新功能区为载体,集聚协同创新资源。强化协同创新,着力弥补单一主体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一方面,探索企业技术化发展机制,把企业视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平台的建设,有效发挥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推进区内外科研机构联合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龙头企业牵头机制,积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主动与企业开展产业技术攻坚创新合作。强化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有效利用各级创新平台,以龙头企业为先锋,带动中小企业不断实现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实现广西科技自立自强。
以人民为中心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本质要求。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要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上来,实现科技为人民谋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折射出科技工作的人文关照和价值选择,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科技领域的理论表达与现实呈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充分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生产力,是解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根本途径。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确立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科技自立自强工作中的历史主体作用;走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聚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力,时刻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面对当前科技发展的新格局,广西科技自立自强工作要坚持面向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真正了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谋划好科技经济、科技惠民、科技强农等科技创新工作,把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创新的阶段性成果充分应用在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生态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强化科技创新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服务。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