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是重阳节,也是我国第9个法定“老年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
时光流逝,我们渐渐长大,父母渐渐老去,不知道从何时起,曾经挺直的身躯如今已经佝偻,曾经为子女遮风挡雨、雷厉风行的父母也变得犹疑唠叨,甚至无形中“学”会了看子女的脸色行事。爱老、助老,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时段里,拥有了更深厚凝重的含义,引发强烈共鸣。
老人的一举一动,往往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希望孩子们常回家看看,又怕耽误他们的工作;想和孩子多聊几句,又怕孩子们嫌弃啰唆;自己身体欠佳,孤单寂寞,却对孩子说很好;明明对“老漂族”生活非常不适应,却为子女孙辈勉强支撑……父母欲说还休的话语里隐藏着太多的深情、希冀与无奈。
近些年来,一道“亲情计算题”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假如父母再活30年,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减去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真正能陪在老人身边,30年总共才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想想父母养育的辛苦,再想想日常生活中自己对父母的疏忽大意,子女们是否有一点羞赧无言?有的人总是忙,无暇看望父母;有的人虽然和父母坐在一起,但没什么话说,只顾着玩手机。面对父母千叮咛万嘱咐,子女却不耐烦,敷衍了事乃至不回应是常见场景,诸多“习以为常”凸显了我们孝心文化的流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重阳节是唤醒大家尊敬、关心、关爱长辈,表达对长辈的养育之恩、感激之情的日子,但尊老爱老不应只是重阳节的主题词。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流动频繁,工作生活压力剧增,子女和父母的“距离”也随之陡增,加之近年来,多种思潮的冲击导致感恩教育、孝道文化在部分群体中逐渐消弭。重重压力之下,各种借口之中,年轻人过于强调客观条件,而缺乏内心的自省自律;过于放大自我的得失,而忽略了对父母的关爱,才使得陪伴成为一种奢望。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敬老孝老也应该是老龄化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父母正在逐渐老去,相伴的日子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久,切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而空留悲叹。
社会各界要大力协作,积极构建有利于老年人融入的制度和文化,降低老年生活的经济与精神压力,创造更好的条件,共同培育敬老助老的公共空间。作为子女也要尽其所能,克服困难,身体力行,多回一次家,多陪伴一下父母,听听他们的家长里短,帮他们做做家务,陪他们去看看一直梦想去的地方……只要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去做了,“让所有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则每天都是尊老敬老的“重阳节”,真正实现节日初衷。(斯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