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延安6月10日电(记者孙冰洁)从吴起县城中心出发,只需驱车西行三公里左右,便能抵达位于胜利山脚下的刘河湾村——80多年前陕北苏区的“工业中心”。
光阴流转,借助“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的契机,这座昔日的“工业中心”又将迎来它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的新一轮蜕变。经过半年多紧锣密鼓的实施,一座以上世纪三十年代“陕北苏区工业中心”与“七八十年代老县城记忆”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村,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红军兵工厂的“前世今生”
刘河湾村隶属当年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的吴起镇(今为吴起县吴起街道),因曾作为红军“兵工厂”而闻名。1936年6月,为了配合红军西征,兵工厂由陕西延川县永坪镇迁至刘河湾村,直到1937年3月,该兵工厂迁往延安前,这里都被视为陕北苏区的“工业中心”,可生产子弹、手榴弹、修理枪械等军用物资,为红军取得最后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如今在村子里还遗存着昔日的7孔窑洞,占地面积达300平方米。“我们村当时除了生产枪炮,还能生产被服、鞋袜、米面……红军在前方打仗可离不开后方的保障”。村中年近花甲的红色历史讲述人马广千提起这段往事,言语间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经过几十年岁月的洗礼,昔日的历史场景已难寻,但借助新复原的建筑,人们或可一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020年,依托现有的红色资源,结合村庄现状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全新规划改造的刘河湾分为洞藏吴起、长征落脚点、老吴起传统餐饮区、“红色古镇1978”复原区四个部分,开始向“吃、住、游、乐、娱”为一体的民俗特色村转变。
“洞藏吴起”以住宿和体验为主。从外面看去是传统古朴的窑洞造型,但走进去却别有洞天。在这里,游客除了能住进地道的陕北民居,还能通过听陕北民歌、艺人说书,赏民间剪纸、刺绣等感受浓厚地道的陕北文化。“红色古镇1978”复原区主要以上世纪70年代的吴起为原型,重新打造了地标性建筑,并以此为中心依次建起了老吴起的人民剧场、影剧院、百货公司等,并设有当铺、钱庄、杂货铺、打铁铺、炒货、陕北说书场等,原汁原味地反映老吴起百姓的生活原貌。
为了满足游客的吃、住、行、玩需求,同时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吴起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光显告诉记者,刘河湾村还大力发展餐饮业,目前开设有3家农家乐,近二十家特产作坊,形成了陈氏黄米馍馍、蔺氏黄酒、十三花等一批特色餐饮品牌。
绣花、剪纸、卖特产 村民增收新门路
经过近两年的升级改造,如今刘河湾村的“红色美丽乡村”基础设施部分已基本完成,村中按照昔日历史建筑复原的“百货公司”已经开始营业。从黄米馍馍、红枣、杂粮等当地特色小吃到剪纸、绣花等手工艺品,游客可在“百货公司”内感受陕北文化的魅力。
采访当天,三位老人正在店内的一角一边聊天,一边飞快地纳着鞋底。不远处的柜台上,摆放着她们制作的绣花鞋垫成品,52岁老板娘宗艳琴正熟练地向游客介绍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
从荷包、吊坠到鞋垫、绣花鞋,造型各异的手工艺品摆在柜台上,令人眼花缭乱,不少客人直言“挑花了眼”。来“百货公司”落脚之前,宗艳琴在吴起县城经营着一家手工艺品合作社,雇有52名员工。她告诉记者,刚进驻刘河湾村的店内不到一个月,毛利就达到了2万元,远远超过此前在城里经营店铺的收入。闲暇之余,合作社还义务开办手工课班,对制作手工艺品感兴趣的村民、游客都可以报名前来学习,对于远道而来的贫困户,合作社还会帮忙解决一部分路费。“希望能让他们通过学习一项工艺,多一种谋生本事。”宗艳琴说。
在宗艳琴隔壁,是售卖土特产的本地村民老刘。柜台上摆放着小米、黄米馍馍、以及其他几种本地杂粮,此前他主要靠在集市摆摊进行销售,收入很不固定。如今有了固定的摊位,每天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既不愁销路,还能借此宣传一下当地文化,每天还能按时回家,不用外出打工,老刘对目前的状态很满足。
在刘河湾,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据吴起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光显介绍,围绕红色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目前整个刘河湾村参与到红色旅游产业链上的村民有187人,有53人参与了就业创业。预计到2022年6月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后,可带动本村就业创业300人以上。
聚力产业发展 建设幸福乡村
“树多了,林密了,生态修复了,生活也更好了。”望着远处被葱绿的树木覆盖的群山,77岁的老党员蔺润甫说起当地几十年来的变化,感慨不已。
延安地貌以梁峁、沟壑为主。上世纪末,吴起县是延安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春秋两季沙尘肆虐、遮天蔽日。土地贫瘠,直接影响到靠种植为主的农民收入。从1998年起,吴起县率先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20多年间,“生态修复”所带来的“红利”日益凸显,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退耕还林期间,刘河湾村以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结合村情实际,成立刘河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建成袖珍苹果园80亩,着力打造观光、采摘为一体的苹果采摘园,不断发展壮大乡村旅游、苹果采摘体验等综合性产业。
如今吴起县百平方公里森林公园覆盖全境,村域内的1500余亩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发展苹果产业,建立果游一体采摘园,同时,培育形成了山杏、山桃、沙棘、苹果等林特产品。
现在正值果树挂果的关键时期,在刘河湾村百亩“袖珍苹果”示范园里,技术人员会隔三岔五来到果园,为果农们讲解管理技巧,为今年的丰产丰收打基础。
这片袖珍苹果园是过去几年吴起县在刘河湾村打造的新型种植园,具有很强的食用性和观赏性,按市场价可卖到一市斤10元以上,前景广阔。
刘河湾村的果树目前长势喜人,果农们都忙着在地里打理果园。贫困户孙军将手头的6亩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用于种植果树,平时还在村里担任保洁员,闲暇时打打零工,一年下来,如今孙军一家年收入能到2万元左右,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子,尝到了生活的甜头。
目前,吴起县全县共发展袖珍苹果3600多亩。围绕乡村旅游,吴起县还在胜利山建有80亩“果游一体采摘园”,既可帮村民增收,又能满足游客的采摘体验需求。随着苹果进入盛果期和乡村旅游人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可稳定在30万元以上,小小苹果与棵棵果树正逐渐变成村民的“致富果”与“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