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合格的人民健康守门人
——广西医科大学践行立德质胜理念培育医学人才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奚振海
广西医科大学以一份高质量的战报为“十四五”开局:4月10—11日,在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分区赛上,该校护理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个专业的代表队,取得一个特等奖、两个一等奖的佳绩,全部挺入全国决赛。
这是一项专业性强、认可度高,被全国医科院校视为教学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检阅的一次大赛,广西医科大学从华中、华南地区的50多所医学院校,众多名校中脱颖而出。校长赵劲民说:“这是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贯彻落实,是学校一贯坚持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然结果。”
以德为先塑医魂
一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高校,必然是充分彰显其立德树人成效的。广西医科大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立德质胜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首位,确保卓越医学创新人才“有温度”“有灵魂”。
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地方,在于从事的行业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健康。“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的,就是敬畏生命,学会严谨。”赵劲民表示,学校大力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学校领导轮番上讲台,用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给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重点突破课程思政质效,要求每位老师都要讲思政。龙桂芳、谢小薰、彭民浩……这些在学生心中令人敬仰的人物,结合学校发展史、自身的成长史,教育学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融为一体,把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合而为一,真正扛起新一代医务工作者的使命。
广西医科大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消灭疾病、抗击疫情、守护人民健康、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史诗华章。学校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展地中海贫血防治研究,创建系列防治技术,推动广西及国内地中海贫血防治工作,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负担、获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学校响应国家号召,长期援助西非国家,为发展中非友谊做出积极贡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学校直属附属医院66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和东盟国家,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以本为本”育人才
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摇篮,广西医科大学始终紧跟国家政策方向,深入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
学校全面巩固本科教育中心地位,坚持适应基层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广西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2018年开展“以本为本”新本科建设以来,学校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能力建设,夯实本科教学基础。以“新医科”为理念统领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学科交叉中培养医学人才的创新品质,强化医文、医理、医工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实现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医学教学一半在学校,一半在医院临床教学。广西医科大学积极探索发挥地方优势医疗资源,构建医教协同实践育人平台。学校对所有实践教学单位严格加强质量评审,对其师资管理水平、教学条件和效果等进行把关,追求所有学生实践教学的同等质量。
在此次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分区赛中,广西医科大学代表队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技能操作、过硬的综合素质,赢得了评委的认可。
坚守“质量”求发展
一次比赛成绩的取得,有偶然因素,却植根于长期坚持“质量”主线的必然。表面上看这只是一场比赛,却是对全国医学院校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检阅。发展高质量教育的要求,把提升人才供给水平、科技创新水平、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等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作为省部共建高校和广西一流建设学校,广西医科大学近年来在科技平台、人才引进、校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流学科建设和学科平台提升,为学校吸引了更多人才;而随着科研水平的提升,也进一步促进了办学水平的发展”,学校发展规划处处长吴俊端说。
广西医科大学严把学生出口关。“检验学生质量的最有力指标,就是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我们常年保持在85%左右,有的年份甚至达到了90%。”学校教务处处长潘小炎说,学校毕业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保持高位,位列全国医科院校第一方阵,这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好注脚。
当前,国家提出了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广西医科大学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地方医学高等教育界闯出一条路子来,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民的健康守门人,服务国家战略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其重要一点,就是始终重视大学生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医学人文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要发展,离不开质量保证。要实现‘十四五’开局的争先、提速要求,就必须涵养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底气。”赵劲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