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滚动新闻 > 正文 |
《焦点访谈》 20210203 播撒绿色的人 |
2021年02月04日 17:08 来源:央视网 编辑:潘晓明 |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飞播就是用飞机播撒树种、草种绿化大地。有这么一群空军官兵,39年来,他们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坚持用飞播改善大漠、戈壁、荒山的生态环境,帮助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脱贫攻坚。他们被称作“飞播绿鹰”。近日,这支飞行大队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清晨7点10分,天仍然漆黑一片,气温在一场大雪过后猛降到零下13度,寒气逼人。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的队员们开始了每天的早操。 稍事休息,他们又开始了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力量、柔韧、平衡、耐力,同样必不可少。 不仅体魄要强健,大脑也需要随时充电。 虽然每年5-8月才是飞播最好的时节,但是他们必须随时保持最佳状态。所谓“飞播”就是用飞机播撒树种、草种绿化大地。 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飞机平稳起飞。山势连绵起伏,山上的树近在咫尺,飞行员随时调整飞行姿态,很多次飞机几乎像是贴着地面飞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态治理引起国家高度重视。飞播造林具有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因此党和国家号召“空军要参加支援农业、林业建设的专业飞行任务”。这就是执行飞播任务的运-5飞机。 王斐是大队里最年轻的飞行员。而他们首次成功飞播的历史要追溯到1982年5月。这个大队官兵在无资料、无设备、无经验的条件下,在甘肃临夏太子山林场拉开了西部飞播造林的序幕。宋占清便是其中的飞行员之一。 不了解飞播的人可能会以为飞播很简单。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播什么?什么时候播?怎么播?如何提高效益?都很有讲究。国际上也有专家断言,飞播在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的地方绝对不会成功。不过,这个难题在我国有关部门潜心研究20年后,终于被攻克了。 然而,探索的道路是艰辛的。飞播之初,由于缺少先进的技术手段,官兵们和林业工作者迎难而上,因地制宜地采用了一些“土办法”。 在飞播治沙的战斗中,官兵们和林业工作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更创造了生态治理的奇迹。这当中,最经典的案例就是陕西榆林地区。历史上,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陕西省榆林市屡受风沙威胁,三次被迫南迁。 宋占清和队友们把飞播的经验用于榆林,果然也取得了成功。加上地面的精心看护,飞播的种子不但落地生根,而且生长成林,渐成规模。在榆林,大地上的绿色越来越多了。 同样的奇迹不断出现在更多荒凉贫困的地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它是重点飞播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源头之一。阿拉善首府左旗被乌兰布和、亚玛雷克、腾格里三大沙漠围困,如果进一步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自然生态不断恶化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而牧民散养的牲畜方式更加重了生态破坏。 越养越穷,越穷越养,形成了恶性循环,生态环境面临灭顶之灾,老百姓的生活也贫困到了极点。改变从飞播开始,承担任务的仍然是这支飞行大队。 经过多年连续不断地飞播和地面地看护,阿拉善的生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牧民们通过饲养牛羊骆驼、旅游、采集草种、外出打工等多种手段摆脱了贫困。 当年外国专家曾经断言,在年降雨量低于200毫米的地区飞播造林是不可能成功的,如今,这一说法早已被飞播队员们一次次打破,而这背后的付出也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飞播不仅十分辛苦而且还带有挑战性。飞播不是简单在天上“撒种子”,它有着科学严格的程序。飞播前,要先划分好一条条50米宽绵延数公里的播带,规划好每平方米落多少种子。飞播时,不仅需要地面数十人引导配合,而且驾驶员还要克服一切困难飞得既低又稳。如果飞不到位、撒不到点,出苗率、成林率就会大打折扣。 不仅如此,意想不到的空中突发状况早年间也时有发生。老飞播人崔光允就曾遭遇过两次紧急空中状况。 尽管飞播很艰苦,但一想到仍有大片的沙漠、荒山急需绿化,官兵们变压力为动力,坚持飞播事业。39年间,他们的飞播航迹遍布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7省(区)130多个县(市),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播撒草籽树种上万吨。如今这些种子已经破土而出,成了沙漠里拔地而起的“绿色长城”,成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也成了颁给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引以为豪的绿色军功章。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军要在完成好军事任务的同时,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协助地方做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正是用“坚持飞播为人民、练兵备战为打赢”的行动在践行。从1982年起,他们从内蒙古腹地腾格里沙漠到黔南的崇山峻岭,从榆林毛乌素沙漠到格尔木草原,从川西高原到贺兰沙丘戈壁,用数十年的奋斗,几代人的拼搏,为祖国和人民交出“荒山变翠岭、沙海变绿洲”的绿色答卷。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