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薛家洼区域渔民张周华——
护渔路上开启新生活
我叫张周华,今年48岁。出生在渔船上,十几岁开始捕鱼,我对这片水有太多的感情。
按照国家政策,2021年元旦起,长江重点流域水域实现全面禁捕。当初得知要退捕上岸,很多渔民都担心生计。2019年5月,我响应政策号召,配合地方政府签订退捕协议,上缴了全部渔船渔具,开始了上岸生涯。
之前,我们一家三口一直在船上生活,有住家船、生产船和辅助船等5艘渔船。薛家洼这片有渔民50户左右,渔船200多条。刚得知长江禁捕的消息时大伙儿心里都很慌。毕竟,我们祖祖辈辈在江上捕鱼,在船上长大,岸上没有住所,也没啥学历,不会别的营生。退捕前,全家一年纯收入有四五万元。
其实,我们也知道在长江捕鱼不是长久之计,愿意为保护长江出力。在我小时候,一网下去有几百斤野生鱼。近十几年来,很多鱼都看不到了。听了政府工作人员的禁捕退捕政策宣讲,我们心里也就踏实了。退捕上岸后,我们能享受到渔民上岸政策,得到渔船渔具回收补偿,纳入退捕渔民社会保障,也享受过渡期生活补贴。社保是我们最关心的,宣讲说参保分三档,政府代缴15年的养老保险费,如果选择高档次的会有不足的部分,那部分由个人缴纳。
如今,我们一家住进了一套99.5平方米的带电梯商品房。买房花了26.4万元,其中45平方米享受优惠购房价,我还用了政府发放的补偿金和自己的一些积蓄。和船上的生活相比,现在的住房宽敞,生活也更方便,有集中供暖,做饭有燃气,使用大电器也不担心供电问题。薛家洼区域住进同一个小区的退捕渔民有六七户,大家都感觉居住条件改善了。
过去,渔民生活排污、岸边的养殖场与工厂让薛家湾这个长江岸边的天然港湾脏、乱、差。随着渔民退捕与环境整治,这里变成了滨江公园,很多市民会来散步。退捕上岸后,我和一位同事一起负责3公里左右的江面巡护。队长告诉我,护渔员是渔政队伍的“眼睛”,能帮助渔政部门看得更清楚,平时的工作主要是报告偷捕、江面保洁,每天工作8小时。
来到熟悉的江面,划着小船处理水面漂浮垃圾时,我会有一种自豪感。跟我类似,一些渔民退捕后难舍水上生活,又因为了解长江、熟悉鱼类,在政府的安排下当起了护渔员。护渔员一个月收入有3000元左右,如果夫妻两人一起工作,一年的收入基本和之前的捕鱼收入持平。按照市里的政策,退捕渔民全部按照现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参加医疗保险,享受同等医疗保障待遇。
新生活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上了岸,在政府帮扶下,很多年轻人学手艺找到了工作。我儿子一开始送外卖,后来去工厂做车工,收入提高了,每年还能攒下些钱。我们这一代人从捕鱼到护渔,我们的下一代,终于不用在水上漂泊,而能在岸上安稳生活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整理)
湖南长沙市铜官街道中山村党总支书记周罗云——
绿富同兴 绿富同行
我叫周罗云,今年58岁。眼下正是黄金贡柚成熟的季节,我们村里的黄金贡柚基地迎来了采摘季,漫山遍野黄澄澄一片,颜色喜人。每天来基地采摘订购的客户不少,网上的订单不断,小小的改良山果成为村里致富的“黄金果”。
除了黄金贡柚,还有锦绣黄桃、黄金奈李、金秋梨、蓝莓等,我们中山村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四季果园,也是长沙市民近郊游的“后花园”。
提起我们村的过去,我真是唏嘘不已。“中山村”的轮廓恰好勾画出一个“中”字,三面环山。隔着一道道山,外界很难注意到我们,没有投资,也没有项目。
空有好山好水,村民的致富路却走得坎坷,年轻人离乡背井外出打工,老人小孩在家,靠种地来赚点微薄收入。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8年,我放弃在长沙市区红火的装修生意,回村带领村民们闯出致富的路子来。
要想富,先修路。村里的道路硬化全面铺开,也因为修路欠下了债务。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不让乡亲们再“守着金山饿肚皮”?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徘徊。通过学习相关政策,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村子的发展思路逐渐清晰:虽然二产和三产发展基础薄弱,但可以立足本村的生态资源发展现代化新型种植养殖业!
2014年初,听说一群大学生想种植蓝莓,正在寻找合适的地方,我当即邀请他们来村考察。他们绕着中山村走了一圈,被村里优越的自然环境打动了。200亩蓝莓种植项目落户中山,第一年就给乡亲们带来了近5万元的收入。
村子里水资源极为丰富,我们引进企业全年用恒温大棚养殖小龙虾。水资源真正成了生财的活水。
企业进来了,产业兴旺了,中山村的致富路也就走踏实了。目前,有6家特色种养企业入驻中山村,总投资6000多万元,流转土地4000多亩。这些企业的到来,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让村民们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
在新年到来的时刻,我和村民们有更大的愿望: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打造山水、田园风光的乡村旅游项目,将生态资源优势继续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走出一条绿色与开发协调、生态与效益统一的路子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谢瑶整理)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龙岗镇全面推行河长制和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创建,将治理和保护相结合,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提升改造,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巡逻河道、山林、监测水源,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吸引了游客的到来。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福建宁化县水土保持中心副主任张仁涛——
让荒山秃岭变得林深叶密
我叫张仁涛,今年55岁,干水土保持这一行已经34年。
你看,我拿手轻轻一拨,一把紫色土就松松地抓在了手心。这种紫色土,在宁化西北部乡镇都很常见。
人口快速增长、缺煤少电、过度砍伐,一度让宁化县成为福建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2011年,福建省遥感普查显示,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53.8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14.8%,尤其是紫色土流失,面积大而集中、流失程度强烈、治理难度大。
紫色土缺氮但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元素,适合油茶树生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时候,整片山上能看到的唯一绿色就是油茶树。但是传统油茶的耕作方式采取顺坡垦复,遇上雨季反而会加速水土流失。我们当地老百姓曾感叹说:“(此山)一无毛、二无皮、三无肉,只剩下光骨头(母岩)。”
满目荒山,两手空空,怎么办?人工治理和生态修复双管齐下,封山育林护林监管、禁烧柴草进行燃料补助,根据水土流失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因地制宜,滴水穿石,决不放弃。
对侵蚀劣地水土流失,“草灌乔+竹节沟”是一种常见的治理技术。先在山坡上每隔3米就沿等高线开挖一条水平的竹节形蓄水沟,沟间配套鱼鳞坑。再在鱼鳞坑内种植马尾松、木荷、香樟等乔木,在外延的土埂上点播草种和灌木。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种树活不了,需要以草先行,慢慢形成草、灌木、乔木三位一体的综合生态体系来治理水土流失。光靠这项技术,我们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就超过10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及防洪能力明显增强,过去的荒山秃岭,如今林深叶密。
守好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我们探索出了水土流失治理与油茶产业发展相结合、撬动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将分散承包经营的山地集中转租到村集体,引进承包大户成片治理开发,引导农户以山地、油茶林等入股,鼓励群众自愿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经营油茶林地。
2020年,宁化县获批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我知道这份成绩有多不易,久久为功,生态修复才得以实现,环境才能持续良性发展。2021年,我们要继续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推进生态县建设,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干劲绝不能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整理)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崔喜——
创新环境修复责任制
我叫崔喜,从1993年开始从事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已经20多年了。随着环境资源立法日趋完善,我感到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日益觉醒,环境资源纠纷逐渐进入法治化轨道。
从司法审判数据看,环资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严格依法审理环境资源案件,我们全面贯彻预防优先、修复为主的环境资源审判理念,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充分发挥好环境资源刑事审判的威慑和教育功能。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对各类环境资源被破坏后无法修复原地生态环境和资源不可再生的案件,积极引导当事人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替代性修复,探索出“青山+”的环境资源司法替代性修复之路,实现环境资源审判法律效果与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
法院通过给付生态修复费、在媒体公开道歉、义务护林员、义务河道管理员、增殖放流、补植复绿等多种特定责任承担方式,建立刑事制裁、民事赔偿与生态补偿有机衔接的环境修复责任制度,做到惩治违法犯罪、修复生态环境、赔偿经济损失“一判三赢”。
分享个案例。陕西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一名普通农民王某,祖祖辈辈都住秦岭山里,平时在山上采伐树木、捕猎小动物作为生计来源。直到2009年因为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追究刑事责任,他才意识到破坏秦岭野生动植物资源要受刑事处罚。
经过法官释法,王某明白了秦岭的资源应该受到保护。非法猎捕一只斑羚,他应向国家赔偿50000元的野生动物资源费。可是,他家当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弟弟患尘肺病,还有年迈多病的父母需要赡养,根本无力承担赔偿责任。经安康铁路运输法院与当地政府协调,由王某以劳务代偿形式赔偿国家野生动物资源损失,即在当地林业站义务担任护林员五年,折抵50000元赔偿款。
考虑到王某家的实际情况,林业站给他安排的工作任务并非每天都要巡山,而是每个月四到八次,闲时他可以在家干农活、照顾家庭成员。
劳务代偿由犯罪分子在实际居住地无偿提供公益性劳动,从事护林员、护河员工作,不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不挤占当地公益性岗位编制配额,给相关工作增加了人手,由检察院和法院对他们进行监督。
定额定时完成2020年护林任务的王某,不仅对其曾经的犯罪行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反省,回村后还给乡亲们“以案释法”,宣传国家保护秦岭生态资源的法律法规,让村民吸取自己的教训,一起保护秦岭生态环境。
这些年,我们积极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依法审理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通过设立“秦岭”“安康”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加强黄河、汉丹江等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落实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创新替代性修复机制。2021年,我们还要落实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继续助力绿色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整理)
【生态谈】不负青山不负人
“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重要成效,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不断完善……2021年如期而至,“十四五”开局起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在这样坚实的基础之上,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奋进。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刚刚过去的2020年,从三秦大地到汾河之滨,从东北黑土地到洞庭湖畔,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调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题贯穿其中。“以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一系列谆谆嘱托、重点部署,凸显着我们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为什么能坚守这样的战略定力?答案就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里——“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一,就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即使面临压力叠加的现实,即使需要跨越常规性和非常规性的关口,也必须继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选项,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通过科学的路径,按照科学的部署,采取科学的方法,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人人既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也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更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人民的力量,推动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汇聚出强大的“绿色合力”。
所以,立足新发展阶段,如果你是巡查在一线的河长,应当挺起宽厚的胸膛,守护好清清碧水;如果你是耕耘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应当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的家园;如果你是拼搏在市场大潮中的企业家,应当发扬企业家精神,强化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走绿色发展之路;如果你是生活在城市的市民,应当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从随手关灯、绿色出行等点滴小事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1年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当一个人的力量乘以14亿,就一定能迸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力,将决策与部署落到实处,让盎然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牛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