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时政头条 > 正文 |
厦门、甘肃、宁夏三地探索对口扶贫协作新模式 东西协作更精准更广阔更务实 |
2020年12月31日 17:56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陈丽婕 |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举措,也将东南沿海的厦门与西北内陆的甘肃临夏州、宁夏连接在一起。面对自然环境恶劣、产业基础薄弱的帮扶对象,厦门这些年的对口支援帮扶工作是如何开展的?经济日报记者日前前往厦门、甘肃、宁夏等地,了解三地协作的创新尝试。 福建厦门市集美区有一条嘉庚路,2020年初,另一条嘉庚路在甘肃临夏州和政县落地,成为临夏州第一条以东部元素命名的道路。和政县被纳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在厦门、临夏两地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厦门市集美区与和政县建立了相关沟通机制,全面推进组织保障、人才支援、资金投入、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重点任务,使东西部扶贫协作向更精准、更广阔、更务实的方向发展。 和政县的嘉庚路就是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战略的一个生动缩影。从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到2010年6月起厦门对口帮扶甘肃临夏州,一条跨越千里的扶贫路让三地群众的心走得更近。 宁夏泉祥户外纺织用品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生产户外用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摄 聚焦所需持续跟进 多年来,厦门市始终把做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围绕宁夏所需,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跟进帮扶措施,着力做到帮上忙、扶到位、出实效。2010年6月起,厦门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对口帮扶临夏州,按照“临夏所需、厦门所能、协作见效”原则,探索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新模式。 当时,宁夏泾源县、彭阳县等地和临夏州七县一市尚处于贫困县序列。厦门市紧紧聚焦六大任务,打通资金、项目、人才、社会帮扶等通道,努力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走深、走实、走远。三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多样化发展的脱贫新路。 “不管从资金、消费扶贫方面还是从劳务扶贫方面,厦门尽其所能,从各方面助力东乡脱贫。现在全县所有贫困村贫困户都已经脱贫了。”甘肃临夏州东乡县委常委、副县长方均纪表示。 东乡县是我国东乡族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散落居住着全县30多万群众,是甘肃58个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和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方均纪回忆起自己2019年从厦门到东乡挂职的情景,感触颇深地说:“3月份到东乡的时候下着小雪,地上没有草,树也是光秃秃的,山上的土是松的,和厦门很不一样。那时候看到这种情况就觉得压力很大,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着东乡县的发展。2010年厦门与临夏州建立帮扶关系之后,尤其是2014年厦门湖里区与东乡县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厦门通过投入帮扶资金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援建卫生院、卫生室,实施折红路沿线生态造林工程,引来企业项目,助力贫困户就业,以搭建两地人才交流平台等方式对东乡县进行帮扶。目前东乡县饮水安全问题已基本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三保障”工作成效明显。2020年11月份,全县脱贫摘帽。 “厦门市投入1000万元扶贫资金帮助我们建设生态经济林,这将极大地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切实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东乡县林草事业发展中心项目办主任马义良说。 多年来,厦门市全力助推临夏州53.07万人脱贫,为临夏州七县一市如期脱贫、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和政县嘉庚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吃午饭。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摄 “造血帮扶”兴产业促就业 在临夏州积石山县中咀岭乡庙岭村,有着大面积的野生艾草。这一当地特色资源吸引了耿雪梅来到这里,建起了皇甫艾扶贫车间,成立了甘肃煌甫谧爱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村民们守着的满山艾草,就是金山银山啊!”耿雪梅激动地说。 该公司结合技术与市场优势,以“公司+农户+基地”模式进行经营生产。“村民们割1吨艾草能挣1000元,现在已经尝到甜头了。在车间从事家纺加工、艾条生产的员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耿雪梅告诉记者。 临夏有艾草,宁夏有葡萄。在宁夏银川市闽宁镇,贺兰山东麓一眼望不到头的酿酒葡萄改变了西海固许多贫困家庭的命运。 2018年,厦门建发集团经由“闽宁”合作纽带,将所属公司建发酒业20多年的葡萄酒运营经验带到闽宁镇。通过向当地酒庄定制采购,由厦门建发集团旗下建发酒业实行产品品质把控,形成了“宁夏葡萄酒庄+建发供应链+柏雅品牌”这一产销分离的品牌运营模式。 闽宁镇副镇长李辉钦介绍:“近年来,闽宁镇立足实际和发展优势,依托独特的气候优势、区位优势,将葡萄和葡萄酒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除了地方特色产业实现了“蝶变”,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西北大地上逐渐壮大。 许多鞋服箱包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甘肃临夏州或是宁夏兴办企业和车间,尤其是开办扶贫车间,当地最大限度地利用闲置劳动力,让不便外出务工的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以临夏州为例,5年来累计有59家厦门及周边地区企业落户,实际投入8.76亿元,吸纳8131名贫困人员就业。在当地援建扶贫车间258家,吸纳约1.08万名贫困人员就业。 除了密集型产业,厦门市还把握产业梯度转移规律,聚焦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政策引导、国企带动、以商引商等措施,推动临夏州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全链条,种养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通过“国企+民企”模式,厦门帮扶临夏州走出了一条有质量的“造血帮扶”之路,逐步实现了从扶贫车间到扶贫工厂、再到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为当地培育了一批带不走的产业项目,也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更多途径。 相距不远的宁夏泾源县,宁夏泉祥户外纺织用品有限公司腰包生产车间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该公司董事长黄水海看着忙碌的员工说道:“东西部协作中,密集型产业向西部转移是一个趋势,既能为当地老百姓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又能让企业获得拓展市场的机会,产品未来可自西部销往中亚市场。” 扶志扶智提振精气神 走进和政县嘉庚实验幼儿园的大门,记者看到孩子们正在吃午饭,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和政县嘉庚实验幼儿园园长张秀梅告诉记者,目前幼儿园共有9个教学班,在园学生346人。2016年,厦门集美区安排结对帮扶资金500万元,建立了这所占地面积为14亩的幼儿园。孩子们拥有了室外塑胶场地,活动室、舞蹈厅等多功能用房,以及先进的保教设备和幼儿游戏活动设备。 在谈及厦门给当地带来的变化时,张秀梅说:“厦门教师来给我们开设讲座并带来一些公开课。我们的教师也会到集美跟班学习,带回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是厦门集美区创新教育帮扶的新模式。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厦门市提供资金、物力、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提升了临夏州教育教学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不仅在教育方面发力,厦门市还把干部人才交流作为扶贫扶智的重要抓手。根据临夏州实际需求,厦门市加大教育、卫生、科技、规划、建设、社工、商务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派力度,全面提升智力帮扶层次。厦门市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强化对临夏州各类专技人才的培训力度,每年派出大批特级教师、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赴临夏州开展培训活动;通过举办扶贫车间职工“周末学堂”,发挥厦门人才带动作用,教授普通话等文化知识和卫生健康、安全生产等方面知识,逐步打造一支现代产业工人队伍;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对接,推动厦门医学院、厦门技师学院、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等定向招收临夏州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到厦门就读。 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厦门市先后有39名挂职干部、975名专业技术人才赴临夏州开展帮扶工作。当地百姓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此,到西部开办车间的企业感受最深。一些企业负责人坦言,几年来,员工们的精气神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往有些贫困户认为进厂工作拿基本工资就行,迟到、早退、不上班的现象比比皆是,存在“等靠要”思想。而现在,他们把工作真正视作自己的事业。 厦门国贸控股外派厦临公司副董事长、厦琳鞋业董事长、兼任临夏州扶贫办副主任李勇告诉记者:“在贫困地区进行帮扶非常不易,当地人从农民工变成产业工人,需要大量的培训。经过我们耐心教学,现在工人们做的鞋子干净漂亮,工作效率也非常高。” “之前县里举行了技能大赛,我们公司的员工都很努力,踊跃参加,拿回了好几个奖项,员工们的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了。”临夏州吉美包袋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金敏说。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过程中,厦门与甘肃临夏州、宁夏一起引才汇智,注重人才交流,带动双方的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合作程度越来越深,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立了深厚友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 通讯员 商建汤)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