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滚动新闻 > 正文 |
今年唯一! |
2020年12月09日 18:39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王飞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2月1日发布了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预测,中国仍将是今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0月份发布的报告也作出了同样的判断。 中国经济何以能够率先走出新冠肺炎疫情困局?中国率先复苏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率先复苏彰显中国制度优势 经合组织的报告预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世界经济将萎缩4.2%,这一预期好于今年6月份和9月份的两次预测。报告认为,未来新冠疫苗的投入使用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加快恢复,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报告认为,中国将是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全年经济增长预计为1.8%,2021年经济增长预计将达到8%。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表示,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稳步前行,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疫情背景下,世界各国面临同一张‘考卷’。可以说,中国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高分‘答卷’。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也对中国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张占斌表示,成绩来之不易,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发展信心,也为我国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起巨大的精神力量。 近期发布的有关数据,进一步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2.1%、56.4%和55.7%,连续9个月高于临界点;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0.7%,累计利润同比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从内需恢复来看,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增速比9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市场销售连续3个月同比正增长;继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后,前10个月投资同比增长1.8%,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进一步呈现出稳步回升势头。 疫情之下,我国数字经济逆势上扬。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网上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非接触经济”全面提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5G通信服务专题展区。新华社记者 鲁鹏摄 “2020年是中国宏观经济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成功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的双重胜利,再次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中国经济的弹性韧性。”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年度论坛上表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疫情管控方案和适度刺激的经济纾困方案是2020年中国经济走出疫情困局的关键。 刘元春认为,从长时段和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彰显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更重要的是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创造了战略时机和宏观基础。 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样板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各国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之路任重道远。与此同时,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 刘元春认为,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V形反转,开始走向稳定复苏的轨道,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样板。 经合组织的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复苏的表现将不均衡,并可能造成世界经济的持久变化。中国比其他国家更早开始复苏,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将强劲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三分之一,而欧洲和北美地区的贡献率仍将低于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到明年年底,世界经济有望恢复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水平。 “在全球经济一片萧条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振奋人心,是世界经济长远稳定恢复的重大牵引力。”张占斌表示。 刘元春认为,我国国民经济循环逐步畅通、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各类经济主体绩效的改善已经形成蓄势待发之势。2021年将是信心恢复和预期引导的关键年,由于经济持续复苏和基数的因素,2021年各类宏观参数预计将全面反弹。 “必须认识到当前经济复苏远没有达到常态化水平,经济复苏的核心力量依然来自于超常规的疫情纾困政策,且具有强烈的不稳定、不均衡、不确定等特点。”刘元春建议,明年的宏观政策需要以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为锚,以全面扩大内需、缩小供需缺口为基本目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妥善安排抗疫政策和纾困政策的退出,积极应对金融风险显化的挑战,逐步回归常态化宏观调控模式。 以新发展格局应对风险挑战 “应对未来风险挑战,中国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刘元春认为,我们必须抢抓疫情期间我国经济率先复苏的窗口期,大力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 张占斌表示,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发挥好改革“关键一招”的作用,把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发挥好“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张占斌认为,从工作重点来看,首先,要夯实国内循环体系的体制基础,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措施必须先行;其次,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血脉,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第三,要优化国内循环体系的空间布局,实现各类要素在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第四,要筑牢国内循环体系的产业根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第五,要完善消费政策,积极扩大消费对经济的牵引作用;第六,要保持适当强度的投资,不断拓展投资空间。 河北省黄骅市一家汽车配件企业的生产车间。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认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既要更好发挥政府顶层设计、统一布局、组织协调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既要夯实基础研究,又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既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风险挑战,只要我们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张占斌说。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熊丽),原标题《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中国力量》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