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10万多名人大代表混合编入9000多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助力清水行动
漓江之水更清,百姓生活更甜
图为桂林会仙湿地落日余晖。 昌苗苗供图
中国环境报记者 昌苗苗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朝阳乡西村的水塘边,63岁的退休大叔朱贵明十几分钟就钓了八九条小罗非鱼,“这里水清鱼多环境好,我没事就来钓钓鱼,呼吸呼吸清新空气,舒服得很呐。”朱贵明告诉记者。
西村是漓江上游的一个自然村,曾因村中污水管网未接入城市管网,地下水源受到污染,600多名村民的饮用水安全一直得不到保障。朝阳乡乡长刘贵龙说:“各级人大代表混合编组之后,区、乡两级人大代表进村入户,听取民意,在五级代表联络站活动中提交建议,获得财政拨款80万元。去年12月1日,西村家家通了自来水,村民住在漓江边却喝不到干净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饮用水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从2019年开始,广西10.5万名各级人大代表混合编入9139个建在村屯的代表联络站,围绕“助力清水行动,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年度主题,答复、解决或基本解决代表及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5360项。活动不仅拓展延伸了代表履职载体、履职内容、履职形式和联系群众渠道,还创新性地为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了力量。活动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成效之好,前所未有,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
2019年—2020年,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国家考核断面漓江阳朔断面稳定达到Ⅱ类水质,2020年1—9月全国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排名中,桂林市位居全国第4名,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明显提高。
形成建议上报后,灵剑溪的“顽疾”得到根治
记者在灵剑溪遇到带着孙子玩耍的市民李广胜,他说:“我家就在这附近,‘污’了将近20年的灵剑溪现在很清了,我孙子天天都要来这看鱼。 ”
灵剑溪是漓江支流,曾经溪里冒清泉,水深鱼肥虾欢蹦,但由于周边工业、生活、养殖污水污染,溪水变得如肥皂水般浑浊不堪,臭气熏天,居民投诉颇多。“混合编组”后,桂林国家高新区七星区企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将此问题形成建议上报,督促政府加快整治进度。在灵剑溪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中,七星区共投入资金20万元,完成30个排污口截污和1个排污口黄莺岩村的主管铺设。在河道治理及清淤方面,七星区投入资金39万元,共清理河岸各类垃圾120车、河道淤泥1350立方米,修复桂林理工大学处塌陷河堤16米。目前每天都有10名专业人员专门打捞和清理河道及沿岸垃圾,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
同时,七星区对灵剑溪七星段河道两旁违建进行依法拆除。对灵剑溪屏风村委黄莺岩村段、六合圩药材市场、六合路花园桥、汇丰村委太平里村等地违法建筑物16处、违章门面63处进行拆除,共拆除7165平方米。此外,对14家小酿酒厂房等各类小作坊进行整改,其中,已接入城市管网的直排口完成整改9家,封堵直排口2家,下达责令停产通知书初步完成整改3家,14家全部整改完毕。
“现在成立了黑臭水体领导小组,环保、城管等部门形成合力,整治进度更快了。”桂林市排水工程管理处黑臭水体治理办公室主任莫碧琨说。曾是治污“顽疾”的灵剑溪又恢复了水清、岸绿、景美的风光。
青狮潭库区:经过整治水质提升,居民实现绿色转产
青狮潭水库位于漓江上游,是集饮用水水源、漓江供水、农业灌溉、防洪和发电于一身的国家级大型水库,是桂林市及灵川县的生命线——饮用水水源。可是从2000年起,成片的网箱无节制地出现在库区水面,生猪养殖也一度成为村民的“铁饭碗”。2013年4月,桂林市环保部门检测发现,水库的总磷、总氮等超标,水质富营养化趋势严重,桂林人民生命线告急。
灵川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王刚介绍说:“水污染的根子在岸上,要拆网箱和猪舍时,村民最初很抵触。我们就通过专人入户做工作,村里的干部、党员带头拆,并请专家来库区考察,充分考虑村民的转产问题,逐步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
2019年,库区周边的12个人大代表联络站提出了加强库区水污染整治,加大扶持库区群众转产力度的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拆除了青狮潭水库库区周边500米范围内322家污染养殖场,并支持村民绿色转产。
公平乡梅子村村民苏冬喜带着记者走进他家的养菌棚,他指着棚里一个个长土坑说:“过去这是个猪圈,全村靠养猪生活,苍蝇蚊子到处飞,又脏又臭,村里摆喜酒,外面的朋友都不愿意来吃饭,给个红包了事,办喜事的主家很没面子。现在猪舍拆了,政府指导我们种植草珊瑚、食用黑皮鸡枞菌、羊肚菌等珍稀菌类,我这里是种黑皮鸡枞菌,每年收入十多万,和过去养猪收入一样,但村里环境好多了,水库的水也清了,还是养菌好。”
经过治理,今年第一季度开始,青狮潭水库水质一直优化,保持在Ⅰ类水质。库区居民也在政府的支持下,打造出一批库区特色产业项目,既保住了老百姓的“饭碗”,又从根子上杜绝了污染,实现了绿色发展。
面对面推动,“漓江之肾”会仙湿地重现生机
在“漓江之肾”会仙湿地中轻舟徐回,芦苇悠荡,虫声绕耳,白鹭翩跹,好一派“船在水中游,人成画中景”的田园诗意。这是与灵渠齐名的岭南漕运奇观——古桂柳运河。然而,这里曾常年饱受水葫芦大量繁殖,水体富营养化的困扰。
桂林市临桂区会仙国家湿地公园打捞水葫芦专业队负责人秦继生介绍说:“以前这里竹筏根本进不来,水面到处长满了水葫芦,人可以直接走在上面。鸡、鸭等动物尸体被随意丢弃,腥臭难闻。”
会仙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主任邓志强介绍:“会仙湿地拥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河水系,漓江流域各支流通过地下河汇聚到此。由于地下页岩的阻隔,阻断地下河流动,形成大面积湿地,对漓江水系的水质净化和水源补充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临桂当地人口急增,民众蚕食围垦、开荒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等行为增多,湿地面积锐减,一度变成黑臭水体。资料显示,会仙湿地面积一度达到65平方公里左右,湿地现存面积已不足6平方公里。
2019年,桂林市临桂区各级代表联络站建成后,共收集到《关于加强会仙河水污染防治的建议》《关于加强会仙镇引水补给的建议》《关于加强农村养殖业污染治理的建议》等9条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秦春成通过入站参加 “代表民情沟通会”等形式和基层代表、党员群众面对面交流,鼓励当地党委政府做活“会仙湿地公园”的水文章,以湿地及精品旅游线路为龙头,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
据介绍,会仙镇投入2418万元开展退塘(耕)还湿、有害生物防治及清理、古运河修复工程—清淤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工作。截至今年9月,会仙湿地所有监测点中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以上,湿地生态功能恢复,重现波光粼粼、世外桃源的美景。
现在,通过收取田地租金、撑船、售卖土特产等,会仙湿地公园附近的毛家村、七星村、三义村等村依靠旅游获得的年收入总量从8万元-1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以上,会仙湿地景观的优化使当地村民收入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