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广西各民主党派及区直单位定点帮扶隆安县综述

聚力拔穷根 携手小康路

——广西各民主党派及区直单位定点帮扶隆安县综述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杨 波  通讯员 黄初艺

近日,隆安县南圩镇銮正村村民隆富康驾驶农用车,将糯玉米、土黄豆、牛肉等农产品送至县城农贸市场。他说:“以前喝水不方便,家家户户要肩挑马驮几公里。现在出门有公路,家家都通自来水,合作社种养的中药材、肉猪、土鸡,一车车往城里运。”

位于大石山区的銮正村,地少、山高、坡陡、缺水。定点帮扶銮正村的致公党广西区委结合当地实际,从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援建水、电、路、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修缮五保院、办公楼,更新村办小学设备。2018年底,该村整村脱贫摘帽,2019年,该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7%。

銮正村的变化,是民革广西区委、民盟广西区委、民建广西区委、民进广西区委、农工党广西区委、致公党广西区委、九三学社广西区委等广西各民主党派,自治区台办、自治区工商联、自治区残联、自治区红十字会、广西中医药大学等区直单位充分发挥优势、精准施策定点帮扶隆安县,聚力拔穷根、携手小康路的缩影。5月,隆安县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96%。

产业支撑 强筋壮骨

走进城厢镇东信村,扶贫产业显示勃勃生机:荒坡变身现代种鸡示范产业园,投产后能为该村提供超过200个就业岗位;占地3万平方米的旱鸭养殖产业扶贫示范园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超30万元收入……

自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民建广西区委帮扶东信村形成澳洲坚果、南瓜及养鸡、养鸭等“两种两养”产业格局。让顽石满山的深度贫困村,成为产业兴旺的金窝窝。

为帮助隆安县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广西各民主党派、区直单位多渠道投入、多元化发展,以产业帮扶为该县“强筋壮骨”。

屏山乡上孟村有种植中药材的基础,定点帮扶该村的民革广西区委与当地政府部门协作建设砂仁产业园,探索“产业园+贫困户”的帮扶模式,解决了村中劳动力就业难题。目前,该村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通过砂仁产业收入7000元。

2011年以来,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定点帮扶城厢镇良一村和四兴村,开展产业工程、惠民工程、科技工程、关爱工程、文化工程等特色工程。九三学社广西区委累计为四兴村引资200多万元发展产业项目。从2016年起,每年争取一个产业扶贫项目落户四兴村。截至2020年上半年,援助的努比亚黑山羊生态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受益群众达80户323人,全面覆盖全村贫困户。2017年,四兴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12%降至0.08%。

扶志自强 扶智自立

几年来,各帮扶单位通过从“输血”到“造血”,培育“双带”型农村干部队伍,为当地留下一支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2015年以来,自治区台办定点帮扶那可村,累计派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5人,多方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投入扶贫,指导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村两委探索以“公司+养殖场+特派员+贫困户+农户领养、公司寄养”扶贫模式。同时,通过开展机关党支部与那可村党支部共建,夯实基层组织基础。2019年,那可村党支部被评为南宁市五星级党支部。

在布泉乡岑山村和南圩镇古信村,民进广西区委连续6年选派机关干部4批4人次担任驻村工作队员,通过开展火龙果、桑蚕、黑山羊、肉鸡等种养产业技术培训,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同时,借助社会力量,到定点帮扶村开展以智力帮扶为特色的文化、法律、医疗“三下乡”活动。

健康惠民 后顾无忧

今年,南圩镇联伍村卫生所修葺一新。作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疗队伍健康帮扶基地,百姓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中医专家级门诊的贴心医疗服务。

多年来,各帮扶单位立足自身优势,为贫困群众筑起健康屏障,摆脱“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后顾之忧。

从2012年起,广西中医药大学先后派出六批第一书记和24名精准识别队员,分赴南圩镇、城厢镇、乔建镇、布泉乡、都结乡等5个乡镇10个村开展驻村工作。该校与乡卫生院进行结对帮扶,通过培训村级卫生所医护人员、安排医务人员到卫生所轮转等方式,推动优质诊疗资源下沉。

自治区残联积极扶持定点帮扶南圩镇望朝村、南兴村,协调在隆安县增加1个阳光助残扶贫基地,为59户贫困残疾人户无偿发放5550只鸡苗。此外,结合“一帮一联”,开展走访探视特殊困难残疾人等,协调解决贫困残疾人户生产、生活、子女教育、医疗救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组织开展义诊捐赠等活动,累计为92名残疾人免费配发助听器和110件辅助器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