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上海表情》:以“疫中人”视角记录上海“战疫”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记者 王志艳)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作家何建明被动圈在了上海。从1月中旬到4月份这百余天里,他亲历了上海抗疫工作从开展到取得成效的过程。出于一名报告文学创作者的责任感,他将自己的观察与经历写成约20万字的《上海表情》。

  “满街没有人,老百姓只听到外面的声音。这种表情,既是现实的,又是文学的,这就是上海表情,一个有爱的城市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灿烂,这本书既是书写了上海,也书写了中国。”何建明说。

  每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何建明总会想办法在第一时间走近现场记录。17年前北京非典时期,他提出“民族危难之际,作家不能缺席”,主动请缨,奔赴前线采访,写出了《北京保卫战》抗疫现场报告。17年后,在春节困在他乡的艰难时刻,他也没放下手中的笔,《上海表情》应运而生。谈到《上海表情》这部“意外之作”,他表示,意外和不意外是相对的,即使自己不在上海,也会深入一线采访。

  一场疫情让何建明对上海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何建明在序言中写道:上海从“0”到“0”,以及“0”与“0”之间的疫情之口收得如此之小,整个战“疫”中的“上海方案”,其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和现代城市史中的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诗篇。看看重新恢复生机与繁荣的上海欢快美丽的景象,我自然愿意把“疫”中的“上海表情”,以一个“疫中人”、“城中人”的视角,来向读者呈现……

  “对作者来讲,这是一本特别的书。”评论家黄宾堂评价,这部作品的时间点和背景都非常特别。书中有浓重的个人化感受和体验,叙述章节短,节奏短促,画面感、镜头感强,叙述色调上或疼痛、或温暖,种种鲜活的表情共同组成了“上海表情”。作者巧妙的反客为主的完成身份转换,通过叙述祖辈父辈与上海的关系,完成了“阿拉上海人”的转换,内心与大城市命运与共。

  何建明表示,真实的反映客观世界,迎着时代发展的曙光,这是作家应该完成的使命,也是作家应秉持的文学精神,中国的作家首先看到的应是主流的方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